中文名:棕緣蛇星

學名:Neoferdina insolita

拉丁同物異名:Neoferdina cumingi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3ef7be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Echinodermata
中文門名:棘皮動物門
拉丁綱名:Asteroidea
中文綱名:海星綱
拉丁目名:Valvatida
中文目名:瓣棘海星目
拉丁科名:Ophidiasteridae
中文科名:蛇星科
拉丁屬名:Neoferdina
中文屬名:新飛地海星屬
拉丁種小名:insolita
描述:
種命名者:Livingstone
簡介:"棕緣蛇星Neoferdina insolita分類上屬於蛇星科Ophidiasteridae,具有 5隻腕,腕長可達2公分,腕的切面呈長方形。輻長與間輻長的比值為20 mm/7 mm。背板與腹板上均密佈著許多顆粒體。具有篩板一個,位於間輻區,上面有稀疏的放射狀溝。肛門位於體盤中央,被數個膨大的顆粒體所包圍住。皮鰓位於背面,只有單個出現。體盤中央多半呈紫紅色。溝棘只有一列,2個一組,短且鈍,排列緊密;溝棘之間夾有一些顆粒體,特別是接近口中央的溝棘。生活在水深約2~5米的珊瑚礁區,以珊瑚礁岩石上附著的小生物為食,為肉食性。動物為夜行性動物,白天均躲在石塊底下。 主要分布在臺灣,孟加拉灣地區的海域。在蘭嶼及綠島可以發現此物種的蹤跡,但是數量較稀少。 "
食性:肉食
成體體型概分(直徑或體長):中型(5cm~10cm)
外部輪廓:星芒狀( Star like)
對稱性:兩側對稱(Bilateral symmetrical)
口部位置:朝下(Under)
骨骼排列:網狀(Net like)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棘皮動物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936
關聯:
學名原始發表文獻:Livingstone, A. A. (1936). Descriptions of new Asteroidea from the Pacific. Rec. Aust. Mus. 19 (6): 383-387 pls 27-28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蘭嶼及綠島
世界地理分布:西太平洋海域、澳洲、馬來西亞、臺灣及孟加拉灣地區的海域
分布深度:3~20m 淺海區 I
棲所環境:礁石區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藍指海星
中文名:飾物蛇海星
中文名:顆粒蛇海星
中文名:單鏈蛇星
中文名:曙光蛇海星
中文名:哥倫比亞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