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口鰓海膽

中文別名:粗刺海膽

英文名:Seaurchin

學名:Stomopneustes variolaris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032238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Echinodermata
中文門名:棘皮動物門
拉丁綱名:Echinoidea
中文綱名:海膽綱
拉丁亞綱名:Euechinoidea
拉丁目名:Arbacioida
中文目名:皇冠海膽目
拉丁科名:Stomopneustidae
中文科名:口鰓海膽科
拉丁屬名:Stomopneustes
中文屬名:口鰓海膽屬
拉丁種小名:variolaris
描述:
種命名者:Lamarck
簡介:"口鰓海膽Stomopneustes variolaris屬於口鰓海膽科,俗稱粗刺黑膽,外形與紫海膽相似,但其棘刺粗糙如砂紙,在水中會反射出墨綠色的螢光;紫海膽的大棘則觸感光滑,呈紫黑色。口鰓海膽為雜食性大型海膽,分布深度約0~20公尺,棲息處為珊瑚礁區的潮池與淺海珊瑚叢、岩縫中。體殼直徑通常為6~8公分,但也可達8公分以上,而殼高是殼直徑的1/2。體殼輪廓為圓形或稍呈五角形,口面稍平坦,口部周圍幾乎不凹陷。管足孔對排列成不規則的三線形。反口面的大棘非常粗壯,末端略尖,其長度約等於殼直徑的一半;口面的大棘比較短細。死殼底色為白色,但步帶溝處為黃綠色。牙齒基部無「連接橋」。牠們有挖洞躲藏的習性,會用棘刺及牙齒在岩壁上挖出一個個適合自己躲藏的洞穴 ,棘刺長度因岩穴而異,有大量聚居的現象,有時數量密度之高,可在岸邊形成一條黑色的地毯。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除菲律賓及夏威夷外皆有分佈;目前在中國只有從西沙群島至海南島的南端可發現。爪哇第三紀沉積物發現它的化石。台灣各地礁岩區沿岸皆可發現,如本島東北角及墾丁海域的珊瑚礁岩,離島之澎湖、小琉球沿岸等皆常見,其中以小琉球分布的密度最為驚人。本種大都鑿洞藏身於低潮線附近至淺海中,以大型藻類為食,台灣各地海域經常可見,也常會被捕捉食用。 "
食性:雜食
成體體型概分(直徑或體長):中型(5cm~10cm)
外部輪廓:球狀(Globularity)
對稱性:輻射對稱(Radial symmetrical)
口部位置:朝下(Under)
骨骼排列:殼狀(Test like)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棘皮動物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816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台灣珊瑚礁區海岸
世界地理分布: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除菲律賓及夏威夷)
分布深度:0~1m 潮間帶及潮池
棲所環境:珊瑚礁區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口鰓海膽
文件名稱:口鰓海膽01
文件名稱:口鰓海膽01
中文名:口鰓海膽
文件名稱:口鰓海膽體殼反口面03
文件名稱:口鰓海膽體殼反口面03
中文名:口鰓海膽
中文名:口鰓海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