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霧社綠小灰蝶

中文別名:霧社翠灰蝶

學名:Chrysozephyrus mushaellus (Matsumura, 1938)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dd8130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昆蟲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Insecta
中文綱名:昆蟲綱
拉丁目名:Lepidoptera
中文目名:鱗翅目
拉丁總科名:Papilionoidea
中文總科名:鳳蝶總科
拉丁科名:Lycaenidae
中文科名:小灰蝶科
拉丁亞科名:Theclinae
中文亞科名:翠灰蝶亞科
拉丁族名:Theclini
中文族名:翠灰蝶族
拉丁屬名:Chrysozephyrus
拉丁種小名:mushaellus
描述:
種命名者:Matsumura
簡介:"動物昆蟲蝴蝶蝶小灰蝶霧社綠小灰蝶霧社翠灰蝶Chrysozephyrus mushaellus (Matsumura, 1938) Chrysozephyrus mushaellus (Matsumura, 1938) 霧社綠小灰蝶 Chrysozephyrus mushaellus (Matsumura, 1938) 霧社綠小灰蝶又稱為霧社翠灰蝶。本種成蟲展翅寬約34–40mm。成蟲前翅略為直角三角形、前緣弧形,後翅為扇形、外緣後端有一尾突。雌蝶翅形比雄蝶寬圓。雄蝶翅背為藍綠色具金屬光澤,僅在前翅外緣有細黑邊,而後翅之前、外、內緣則為寬黑邊。翅腹面褐色,前翅外側有一內緣鑲暗褐色邊的白色細線紋(後半段線紋有斷開)、外緣內側有兩個鑲白鱗的暗褐色斑紋。後翅中央有一似w形內緣鑲暗褐色邊的白色細紋、往內有一模糊的暗褐色短條紋,翅外緣有藍白色閃鱗,往內有一橙環黑色圓斑、肛角處有鑲藍鱗邊的橙色及黑色斑紋。雌蝶翅背斑紋與雄蝶明顯不同,前翅深褐色在基部附近具有藍色閃鱗,後翅褐色無斑紋。翅腹面顏色及斑紋與雄蝶類似,但是顏色較深且斑紋較明顯。 本種幼蟲之寄主植物為殼斗科的大葉石櫟、臺灣石櫟及短尾石櫟。雌蟲產卵於寄主植物的休眠芽間,卵為白色扁圓形,表面具稜刻及細小刺突。幼蟲為黃綠色,體表具細毛。幼蟲取食寄主植物的新芽、幼葉,老熟幼蟲在寄主植物附近地面枯枝落葉中化蛹。蛹為黃褐色縊蛹,體表散佈黑褐色小斑紋,背部有一對黑色斑點、一條黑色線紋以及中央有兩個較明顯的紅褐色圓斑。 本種成蟲與拉拉山綠小灰蝶(C. rarasanus)相似,而最大辨別特徵是本種翅腹面的白線紋有斷裂錯開不連成一直線,可明顯區分。此外,本種雄蝶與江崎綠小灰蝶(C. esakii)雄蝶也相似,但本種翅腹面顏色較深且斑紋較明顯,藉此也可區分。 本種分布於中國大陸及臺灣等區域,一年一世代,以卵越冬,在5月至8月可見到成蟲,吸食植物樹液、花蜜。雄蝶具領域性行為於樹冠層附近活動。本種分布於臺灣全島中央山脈附近中海拔原始闊葉林山區,在桃園及南投有採到之記錄。"
食性:植食
成蟲體型概分:中小型﹝1cm~5cm﹞
口器特徵:曲管式﹝虹吸式﹞﹝Siphoning type﹞
翅之數量:二對翅
翅之質地:鱗翅﹝Scale-wing﹞
足部特色:其他或一般
變態 (Metamorphosis):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生態:皆陸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昆蟲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938
範圍:
世界地理分布:中華民國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密紋波灰蝶
中文名:白尾小灰蝶
中文名:白背青小灰蝶
中文名:拉拉山三尾小灰蝶
中文名:霧社燕蝶
中文名:台灣紅小灰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