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節目名稱:貝多芬九大交響曲I 音樂講座

主要作品名稱:音樂講座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I

中文節目名稱:貝多芬九大交響曲I 音樂講座主要作品名稱:音樂講座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I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號:PR000004350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文字
節目單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類別:音樂
描述:
國內/國外節目:國內
演出地點:演奏廳
節目類型:一般節目
中文節目簡介: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21 對於貝多芬的第一首交響曲,我們應該以時代風格的角度來欣賞品評這首交響曲,否則很可能會滿心期望卻空手而回,因為我們找不到一般所認知的「偉人-貝多芬」。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知古典樂派的音樂基本上來自於喜劇精神,特別是詼諧而富理性的「風尚喜劇」(comedy of manners)。這類的戲劇以機智的對話,針對社會習俗風尚提出辛辣的評論;在音樂上則轉化成為在一般習俗用法(無論是旋律語彙、曲思結構、慣用語法)之上,以作曲家個人的巧思與戲謔,間或誇張或反其道而行的運用或抵觸此一習俗用法,因此而產生各種戲謔、有趣的效果,博得深識此一傳統的行家一笑。假如您不熟悉當時的語法慣例,您很可能抓不到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狂想,您也會抓不到這些趣味高雅笑話的笑點所在,那麼也更加無緣會心一笑,空留「有趣當嚴肅」的錯愕與尷尬。 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是貝多芬到維也納之後的第二場公開音樂會,於一八○○年四月二日(三十歲)首演。說實在的,假如貝多芬寫完這首交響曲之後就不幸過世的話,不知世人會如何看待這首交響曲?會把它當作是一個年輕人的輕狂,還是時代的預兆,這的確很難說。不過日後關於這首交響曲最大的討論重點都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第一樂章的慢板序奏以C為根音的屬七和絃開場,而非慣用的C大調三和絃;二是第三樂章採用詼諧曲而非慣見的小步舞曲;第三則是終樂章逗人發笑的秀逗序奏。第一個爭論重點激起保守派的筆伐,認為是野蠻粗俗的筆法;第二個議論則指出這是交響曲史上的第一個詼諧曲樂章(雖然作曲者稱之為「小步舞曲」),首開時代先河;第三個爭論點則引發某些人的抵制,認為趣味低級,演出時故意省略,直接從「活潑的甚快板」開始。其實從長遠的歷史眼光來看,第三個論點超級冬烘,第一、二個論點值得深究,因為它們確實有著非凡的「偉人性」意涵。 第一樂章:序奏從一個不協和和絃開頭的做法,其實並非貝多芬首創,先前海頓、莫札特皆有類似的樂曲。其基本理念只是將序奏與主部(體)加以區隔,假如序奏只是前導、破題性的作用的話,為什麼要由原調出發,繞個一小圈之後再轉回原調?難道不能像多半的故事一樣「從中開始」,賣個關子省去俗套的「起手式」呢?這樣一來序奏自然會簡潔俐落,恰如其分的破題引言。 序奏的幾個和絃音準是木管的一大考驗,而撥奏為它添加上幾許神秘感,後繼和絃究竟為何,外加上各和絃之間的休止,以及絃樂旋律無休止的延伸,造成懸宕不定的戲劇性張力。在逐步導入C大調的I級和絃,建立起莊重宏偉的音調之後,絃樂奏出深沈的G大調上行音階(帶有升F音),然後突然將F音還原掉,一下子進入新速度,奏鳴曲式的主部就此上路。 大多數人會以為這第一主題應該會一開始就直衝到底,然而貝多芬仍然以三次絃樂躍躍欲試的音型與木管回答的問句作為主部開始,好像再三地說:「我覺得該上路了!」「你確定嗎?」然後絃樂回答以粗魯的「廢話少說」,終於到達V級七和絃,OK!「我想沒問題了」,接著管絃樂團的總奏突然爆發出歡天喜地的活力與熱情,音樂暢快的往下直奔前行,「哈!哈!哈!你可被弄得七葷八素,被我耍慘了!」 這樂章呈示部中最重要的三個特點在於:一、第二主題只用了屬調G大調的主屬和絃,在身分地位上好像不夠肯定(缺乏其他和絃以便確立調性),木管與絃樂更是「一唱一和」又「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見,弄得好不熱鬧。二、第二主題的後半突然轉入G小調,由大提琴奏出抒情的長旋律,這段類似「插曲」的段落,突然為樂曲抹上一縷詩意,將氣氛由熱鬧轉為溫柔,的確是神來之筆。三、呈示部小結尾裡,作曲家刻意將重音放在第二拍的後半,造成天旋地轉的錯置效果,接二連三打亂音樂正規節拍,這種突施重拳偷襲的手法造成粗魯迸發的效果,讓人聯想起貝多芬咧嘴大笑的開心模樣。 發展部的形式功用大於實際上戲劇功用,而再現部也未作任何大幅實質的更動,結尾部則比較能夠顯示出貝多芬的特色,以決定性的語調,歡樂而肯定的復述並開展第一主題的特色,直說這真是「好戲連台」! F大調,3/8拍的第二樂章以奏鳴曲的形式作成,這與一般交響曲傾向以較簡單、段落化的三段式或變奏曲式作法不同。先以賦格式的音樂開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低音管、第一小提琴+長笛+雙簧管,依序緩步登場。第二主題則以一連串的問句加答句的吞吞吐吐語態登場,小結尾則在定音鼓的附點節奏上第一小提琴奏出三連音的音群,語帶一絲詼諧與玄機。 中間發展部只運用第一主題的開頭跳進,與小結尾的定音鼓附點主題兩個基本素材作發展。再現部在賦格式主題下添加了一個幽默的新對位旋律,結尾部則將第一主題與小結尾的附點主題作重新的結合,回顧並結論性的結束了這個樂章。 C大調3/4拍的第三樂章,雖然標題是小步舞曲,但其實是個詼諧曲樂章。先不管技術或曲式等問題,且聽貝多芬在樂曲中展露的充沛精力,這種強勁旺盛的健康生命力的確史上少見。中段由木管輕柔的主奏,絃樂如陣清風般回答著木管,對答數次之後,整個樂團突然展現強大的力度,扭曲重音,一下子將音樂帶回詼諧曲所展現的無窮精力之中。喜劇不是有時也展現出同等爆發性的歡樂與快步調劇情嗎? C大調2/4拍的第四樂章又是以奏鳴曲式作成,先前提過它的序奏相當有趣,在一聲齊奏的G音之後,第一小提琴試探性的以附點節奏先奏出G-A-B,暫停一下後,又怯生生的奏出G-A-B-C,然後又暫停。這樣一次多一音的過程反覆不斷的改變節奏與力度,直到最後停在F音上。好像在說,你說呢?我們該不該開始呢?你說呢?在F音的延長記號之後,突然一飛衝天,第一主題欣喜地往下直奔,加上眉飛色舞的第二主題與語氣急促的小結尾,音樂登時熱鬧萬分。發展部深化此一氣氛,而再現部則大致未改變銜接方法與結構,在最後又引入第一主題後,音樂進入軍樂般結尾部,以輝煌嘹亮的震耳音響歡樂的結束了這齣歡樂的喜劇。 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作品36 在圍繞著這首洋溢著輝煌燦爛與充沛精力的交響曲的不絕讚嘆聲之外,最著名的一個論點就是,它被拿來當作是舉證作曲者生活與創作並不相干的例證,因為在此同時貝多芬也寫下了讀之令人心痛的「海列根城遺書」,而此首交響曲所展現的卻是一派樂天歡愉。 本曲作於一八○一至一八○二年之間,一八○三年四月五日在維也納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首演。相較於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貝多芬在他的第二首交響曲究竟有何更進一步的創見,白遼士有過一段相當精闢的論述: 「這首交響曲的一切都氣度高貴、活力充沛、趾高氣昂。序奏是個傑作,美麗無比的效果一個接著一個出現,毫不混亂,而且一直以驚喜的姿態顯現。其音樂莊嚴感人,立時引發敬畏,將聽者帶入感情充沛的世界。節奏比以往來得大膽鮮明,配器效果更加豐富,更加的音響豐厚,更加富於變化。誘人往前急奔的『輝煌的快板』緊接在這令人激賞的『慢板』之後。 『甚緩板』與第一交響曲的處理方式不同,它並非以卡農式模仿的主題架構作成,而是一首清純、坦率的歌曲,它首先是由絃樂唱出,接著被輕盈流暢的音型所環繞,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優雅。樂曲的情緒始終未遠離主要主題溫柔優雅的基調。樂章勾勒出一副天真喜悅的神情,雖然間或有幾許憂鬱的音調,但也未曾為它籠上一層陰影。 詼諧曲富於奇想、奔放欣喜,而第二樂章則始終平靜快樂,這首交響曲自始便洋溢著歡笑,第一樂章好似戰火的爆發,但是卻沒有任何一絲的暴力,這一切都是因一顆年輕高貴的心而來的,在這心中生命最美麗的遐想都被保持著純淨不受污染……終樂章的個性也類似˙它可說是第二個詼諧曲,2/2拍,它的玩興在比較上可能更加細緻、更加辛辣。」 白遼士的說詞直指出本首交響曲的特色-一派歡樂洋溢,毫無任何的陰影。源源不絕的新奇樂想,快速度的材料變化步調,故作誇張的表情轉換,這就是此一交響曲的典型標記。 第一樂章:長大的序奏共分為四段音樂:第一段的姿態類似海頓的交響曲,但是第二段音樂以音階上下奔馳,帶來如地獄之火般管絃樂效果(莫札特是這類效果的鼻祖),第三段音樂呼應第一段,由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奏出主要旋律,隨後轉到第一、二小提琴,第四段音樂則建立在木管同音的反覆和絃上,帶來一種聳動、等待著行動的氣氛,音樂突然接入「輝煌的快板」,奏鳴曲主部正式開始。 呈示部的構造沒有特別特殊之處,發展部則先後運用第一、第二主題作開展,但是重要的開展則集中在第一主題上,比較特別的快速「變臉」手法則是在再現部之前的四小節,不同與一般在「返回段落」中再三強調A大調屬音E的作法,貝多芬刻意將音樂引入升F小調,而將整個發展第二主題的段落刻意停在升C音的長音上,突然將前面奔騰的動作煞車停住,一小節後由法國號將A音帶入,第一、二小提琴分別從上而下,由下而上地奏出快速的D大調音階,音樂便突然臨門一腳地被推回再現部。 第一樂章的結尾部圍繞著第一主題作成,作出更大張力的和聲變化與嶄新的對位組合,最後則將第一主題的特色由木管與絃樂齊奏強調,揮毫般的結束了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這是個美麗、浪漫又可愛的樂章,輕柔的旋律在各聲部間,前後或上下相應答,奏鳴曲式的構造承載著三個基本樂念,但是並非使之相對峙而是相互補,含情脈脈的第一、第二主題挑動著聽裂的柔情蜜意,小結尾流露出欣喜可愛的神情,有點像兩情相悅的小兩口,歡天喜地、天真無邪的一唱一答。發展部將呈式部的氣氛加以深化,故意以小調與不穩定的減七和絃,將音樂弄得有些愁雲慘霧、懸疑不定,但是隨即便撥雲見霧,音樂進入再現部,但是加上輕盈的十六分音符新對位貫穿至結尾,賦予音樂無比幸福流暢的感受。 相較於前兩個樂章,第三樂章的詼諧曲並無甚過於特殊之處,第四樂章以俏皮活潑的姿態,一路快樂的往前行,聽的時候暫且不要管奏鳴曲式的各個主題何在,只要乘著音樂的陣陣浪潮往前衝,享受音樂的歡樂與驚喜。 降B大調第四號交響曲,作品60 在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中,本曲的創作動機與經過最不為人知,只知道它源起於奧伯斯朵夫伯爵在李許諾夫斯基王子的宅邸聽到貝多芬的《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在欣喜之餘便打算委託貝多芬寫作一首交響曲。伯爵為了此項委託擬支付五百個金幣(florin)當做酬勞,並且預付了部份的錢,貝多芬則原本打算寫作一首C小調交響曲(就是後來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差,但是不久貝多芬就反悔,將第五、第六交響曲、C大調彌撒曲及《A大調第三號大提琴奏鳴曲》以九百個金幣的總價賣斷給出版商布萊柯普夫與哈爾特(Breitkopf & Haertel),轉而在一八○八年十一月去函奧伯斯朵夫伯爵,提議以另外寫作的一首交響曲交差,這首稍早在一八○六年夏天(一說是一八○八年)完成的交響曲即是本曲,完成後於一八○七年三月於一場私人的音樂會中首演。 舒曼稱呼這首交響曲維「美麗苗條的希臘少女,夾在兩個北地的巨人之間」(指《英雄》與《命運》)。但是葛羅夫(George Grove)認為伴隨著本曲優雅、美麗特質的是幽默,而幽默卻並非希臘少女的特色,因此此一類比不甚準確。除了讚賞,此曲之優雅、美麗之外,歷來的音樂家也都相當稱道此曲的各樂章融為一體的奇妙有機整體感;孟德爾頌還特地選擇此曲作為他在一八三五年十月四日,就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指揮的首場到任音樂會的壓軸曲;韋伯對於此曲則貶抑有加。浪漫派的音樂家將此曲視為他寫給他的「永恆的戀人」(泰瑞莎(Therese)與約瑟芬˙馮˙布倫斯威克(Josephine von Brunswick)兩姊妹)愉快樂天的戀曲,並且傳說他們曾經訂婚,而充滿著柔情蜜意的第二樂章,就是貝多芬致她的情歌。但是求證於泰瑞莎的日記,二人之間並無任何的情愫,只有相互尊敬的友誼而己,然而約瑟芬卻對貝多芬有所迷戀,很可能她就是貝多芬的「永恆的戀人」。但是這交響曲實際上並不見得與這對姊妹花相關,貝多芬此刻在生活中享受的平靜快樂是他一生中所少見的。 第一樂章仍然以傳統的「慢板」開場,讓音樂以莊嚴的姿態凝聚聽眾的心神,在樂團極輕聲的齊奏出降B音之後,絃樂齊奏出降B小調的下降旋律,一副神祕莫測模樣,隨後斷續的八分音符分解和絃更是讓聽眾摸不著頭腦,如墜五里霧中。當樂團以「極強奏」突然放聲高鳴時,音樂一下子就跳入奏鳴曲的主部,不過先別管它的構造如何,單純的去聽那些源源不絕的新鮮樂念如何流暢的展現它們的笑容與幽默;畢竟分析幽默是最不解幽默的事。 第一樂章另一個值得稱道之處在於它的發展部,因為一般的樂曲都是用發展部來升騰樂曲的趣味性與張力,然而貝多芬在此刻意反其道而行,將樂曲作得稀稀落落的,甚至稍後把樂曲的張力降到最低點,以一大堆的長音幾乎將樂曲完全停頓下來,然後再將原本第一主題的短小起拍再三的由各樂器相互應答,逐步加大動能累積向上衝,形成如同煙火四射亂竄的聳動輝煌效果,這長大的「起拍」是貝多芬的創見之一,既然「最高點」與「最低點」是結構的最突出點,那麼為什麼不倒過來玩呢? 第二樂章氣氛浪漫,充滿著柔情蜜意,綿長優雅的旋律線由各個樂器相繼奏出,語態或嘆息、或深情款款,類似心跳聲的附點節奏則貫穿全曲,流暢的音型與豐富的分解和絃增添了如夢似幻的幸福感-「恰似春夢了無痕」。 第三樂章的詼諧曲充滿著幽默與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曲式是A-B-A-B-A,也就是說詼諧曲共奏了三次,中段則演奏了兩次,改變了以往A-B-A的構造,這使得曲子聽起來有些重複過多,阻礙了動態性的流動能量;至此貝多芬第一創作期中對「詼諧曲」的探討與喜愛告一段落,內容與形式趨於穩定,他個人對形式的探討轉而集中在「奏鳴曲式」上,以便創造更大的戲劇性動態感。 第四樂章仍以奏鳴曲式作成,十六音符音群在各樂器間輪番出現,忙碌而快樂地一路往前奔。本樂章最著名的笑點之一在「再現部」的開頭處,個性有點木訥又小丑的低音管,突然眉飛色舞地率先奏出第一主題,插諢打科的弄得聽眾啼笑皆非,增加了本曲不少「笑」果。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作品 68 只要一提起《田園》交響曲,不少人就會聯想起華德˙狄斯奈的卡通長片「幻想曲」,片中生動可愛的飛馬、酒神、人頭馬等畫面不知帶給了老少多少樂趣。但是此片雖然使得《田園》交響曲成為家喻戶曉的通俗名作,但是它卻落入貝多芬創作時所再三戒懼的陷阱-貝多芬在首演的節目單上註明著:《田園》交響曲是一首比較著重於抒發感受,而非寫景的曲子。但是貝多芬所寫下的音樂實際上卻又含有許多引人聯想的繪畫式景象,這種矛盾又該如何解釋呢?而擅長推敲交響曲結構的貝多芬又為什麼去作一首標題音樂呢? 對於後一個問題,大多數的學者多半將之歸於貝多芬對大自然的喜愛,他喜歡在林間散步,認為大自然中存在著神祉等等……然而作曲者並不一定會將自己所喜歡的外界事物化為聲音,試圖以一己的方式重塑並表達之。倘若我們從擴大交響曲的表達範圍這層次來看,我們就比較能瞭解他的出發點,因為貝多芬在他的九首交響曲中試著構築一個小宇宙,開發出交響曲式的各種可能性,將交響思惟推至極點,而此一嘗試正是貝多芬終極一生的創作目標;由此觀之,我們自然也能夠瞭解貝多芬並未像早他創作類似樂曲的克涅希特(Justin Heinrich Knecht, 1752,9,30~1817,12,1)一樣,替他的交響曲加上長篇的文字解說內容,而是再三提醒人們,此曲在於抒發感受而非寫景,畢竟邏輯思考和畫畫是兩碼子的事。 貝多芬在一八○七至一八○八年之間完成此曲,一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維也納劇院一場馬拉松音樂會中,與《第五交響曲》、《第四鋼琴協奏曲》,《合唱幻想曲》、《C大調彌撒選段》、詠歎調""啊!無信之徒""等曲,從下午六時三十分起如連珠炮般的上演。分譜於一八○九年四月由布萊特柯普夫與哈特爾公司(Breitkopf & Haretel)首次出版,十七年後(一八二六)才出版總譜。 第一樂章:「初抵鄉間愉快的心情」幾乎整個建築在最初的四小節上,第二主題並未有長足的發展,只是再三重複同一多重對位之短旋律而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樂章裡,貝多芬反覆第二小節的節奏上百次,聽不慣的人會聽得沈沈欲睡,不過也有人將之比喻為就像大自然中的樹葉一樣,乍看之下頗相似,但細節上仍有不同。 第二樂章:「溪畔情景」是由絃樂的伴奏音型勾勒出溪水潺潺流動的氣氛,其上由第一小提琴率先唱出優美寧靜的旋律,稍後由其他樂器承接。這樂章最著名的是結尾處由長笛模仿夜鶯、雙簧管模仿鵪鶉、豎笛模仿布穀鳥的三重奏,這段過於寫實的音樂讓不少視貝多芬為聖人的衛道之士大驚失色,著文為貝多芬辯護一番,但是實際上它未嘗不是畫龍點睛的結尾,在這氣氛始終如一的樂章裡,還有什麼比傾聽外界大自然鳴響更適於跳離自身感受,融入大自然裡呢? 第三樂章是由詼諧曲式構成,在第一段中間當雙簧管吹出牧笛風旋律時,低音管一副遲到趕不上拍子的樣子,令人莞爾。中段則是狂放的土風舞曲,在回到詼諧曲主部後,尚未到來的以及重奏雙簧管那一段音樂時,毛毛細雨就已落下。 第四樂章「雷電,暴風雨」可是貨真價實的描寫性標題音樂,實在不太像貝多芬所說的「感受多於寫景」。在暴風雨漸漸止歇後,雨過天青,牧歌響起,稍後音樂漸趨活躍,這種佈局手法每每令筆者憶及華格納《萊茵的黃金》中《諸神進入華哈拉》的那一段音樂,想必華格納曾從其中得到一些靈感。這個以迴旋奏鳴曲式譜成的樂章,將幸福愉快的心情推至高潮後,以告別的姿態依依不捨的結束了全曲。 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作品93 被貝多芬稱為「我的F調小交響曲」的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是貝多芬在完成第七交響曲之後四個月,在忙著到各地的溫泉去作Spa理療,以治癒他的消化系統疾病的一八一二年(四十二歲)夏天完成的。 這首交響曲的首演是在一八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的慈善音樂會中舉行的(詳見大調第七號交響曲)的解說),據當時的報導,這首交響曲的首演並未造成轟動,樂評們認為這並不是因為這首交響曲不夠精彩,而是因為它被放在《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的前後演奏使然,自然使之相形見絀,並且建議說此曲應當日後單獨演奏,以便能夠彰顯此曲的藝術成就。 關於這首交響曲另一個相當著名的故事,則是跟節拍器的發明人梅采爾有關;根據辛德勒的說法,在某次歡送貝多芬去林茲探親,並且歡送梅采爾去英國展示他新發明的機械小號手(雖然後來梅采爾始終未能成行)的送別餐會中,一向天性快樂、有趣、性好嘲諷、漫無禁忌的貝多芬即席創造了一首卡農曲,為這位節拍器的發明人送別,日後這首卡農曲便成為這首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基本素材。這故事雖然很有趣,但是據考證似乎辛德勒記憶中的日期有誤,因此故事真實度如何仍然有待查證。 這首交響曲的基調與《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降B大調第四號交響曲》類似,都是以誇張的喜劇性手法來傳達音樂之樂,只要發揮一點想像力對照常模,您一定可以體會到那瘋狂的歡樂與無限的活力。 第一樂章直接開門見山的,將第一主題以無比狂放的姿態,對觀眾直撲而來,不過才說了兩句,音樂就直接進入強奏的過門,轉調的過程也極為有趣,起先一直轉不過去的樣子,突然停了一小節之後,居然直接硬坳到D大調,讓第二主題在遙遠的D大調上出現,接著又突然低了一個全音轉到C大調,想想不太對勁,又再追加一些變化和絃,才再次確定說:「沒錯,就是C大調」,進入強而有力的小結尾。 發展部始終圍繞著第一主題的開頭那個音型打轉,先是閒聊一番,接著便作成一連串緊迫釘人的轉調模進,以重複同一音型的手法將音樂推上最高潮,而再現部也趁著這波高潮,由大提琴、低音提琴、低音管一起奏出,這種將發展部的後半當做是再現部的起拍的作法,是相當具有戲劇性的原創想法,消除掉所謂慣有的結構分段縫隙,使得音樂獲得一氣呵成的強勁連貫感。 第二樂章詼諧幽默,在節拍器般的木管和絃伴奏上,小提琴與大提琴、低音提琴相互的對話,音樂以平靜的基調,間雜突然的力度與動量爆發,作出令人眼鏡掉滿地的KAWAI表惰,真還令人不知像貝多芬這樣的偉人,還有著這純真赤子之心的一面。 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可一點也不優雅高貴,動作大而無當,掀起陣陣的波瀾,重音也經常放在第二拍,要拿來跳舞的話保證會踩到腳。法國號主奏的中段四平八穩,架式十足的說著官樣文章,可是伴奏音型經常叉將重音放在第三拍,弄得陣腳大亂。 第四樂章以多嘴眉飛色舞的第一主題開場,音樂七嘴八舌、喋喋不休的往下奔去,極為可愛的是在半路前,音樂辛辛苦苦的準備屬音C許久,卻在最後一刻,被管絃樂的總奏A為升C音,第二主題在遙遠的降A大調出現,帶來一絲優雅柔和的氣息,發展部則擷取第一主題中的一個音型,自由的加以發展成長篇大論,再現部並未作大幅的變化,結尾部將近有235小節長(全樂章才502小節長),這種比例失衡的狀況給這樂章奇特的動力,逐步在結尾中凝聚力道,將音樂推向瘋狂的最高潮。
演出日期:91/09/14、 91/09/15
總場數:2
出版者: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格式:
一份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
管理權: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