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節目名稱:2008兩廳院民族音樂學堂:音樂學堂亞洲樂舞:峇里島的樂舞戲與生活

外文節目名稱:Performing Arts and Life in Bali

主要作品名稱:2008兩廳院《民族音樂學堂》音樂學堂亞洲樂舞:峇里島的樂舞戲與生活

次要作品名稱:ETHNOMUSICOLOGY‧ LECTURE‧PERFORMANCE: Performing Arts and Life in Bali

中文節目名稱:2008兩廳院民族音樂學堂:音樂學堂亞洲樂舞:峇里島的樂舞戲與生活外文節目名稱:Performing Arts and Life in Bali主要作品名稱:2008兩廳院《民族音樂學堂》音樂學堂亞洲樂舞:峇里島的樂舞戲與生活次要作品名稱:ETHNOMUSICOLOGY‧ LECTURE‧PERFORMANCE: Performing Arts and Life in Bali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號:PR000002448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文字
節目單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類別:音樂
描述:
國內/國外節目:國外
演出地點:演奏廳
節目類型:一般節目
中文節目簡介:交織、層疊與循環-峇里島的樂舞戲與生活 撰文 / 李婧慧 印尼的峇里島面積大約臺灣的六分之一,人口約三百萬,主要宗教為峇里印度教。島上蘊含充沛的藝術能量與資源,各類藝術,不論是音樂、舞蹈、皮影戲、雕刻與繪畫等,傳統上都是為了宗教目的;而且,以甘美朗音樂為例,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文化、生活與思想等。 民族音樂學前輩學者們所建立的學科精神,在於不但研究社會文化中的音樂,並且從音樂來看社會文化。因此今天的演出,就以「交織、層疊與循環-峇里島的樂舞戲與生活」為題,以音樂為焦點,分別從交織 ( kotekan, interlocking ) 、層疊與循環等角度,透過甘美朗樂曲的示範、演奏與解析,來瞭解峇里島甘美朗音樂中旋律的交織形成、聲部的層疊與樂段的循環等特色,並且再從這三個角度來認識峇里島的社會、生活與文化。 今天所演奏的安克隆甘美朗,只有相當於西洋唱名的 do、re、mi、sol 四音,但節奏非常複雜。舞蹈方面,以迎賓舞開始,並演出面具舞,以呈現音樂與舞蹈的關係。下半場為皮影戲《聖牛南納卡與獅子的寓言故事》 ( Tantri Bali Nandaka ) ;這種寓言皮影戲 ( Wayang Tantri ) 發展於1980年代,是以動物為主角的寓言故事戲。 此次演出特地結合教育部卓越計畫,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開設峇里島音樂大師班,邀請 I Gusti Putu Sudarta 客席指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甘美朗樂團,他並且帶領兩位樂師 I Wayan Widia與 I Wayan Sira 同台演出;此外感謝北藝大舞蹈系與 Endang Nrangwesti 老師的熱情支援,指導學生演出迎賓舞。希望在珍貴的交流與琢磨之下,與各位貴賓分享峇里樂舞戲之美。
演出日期:97/12/07
總場數:1
出版者: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格式:
一份
媒體類型:紙本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英文
管理權: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