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節目名稱:NSO音樂學苑:偉大的代價: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外文節目名稱:Bruckner Symphony No.8

主要作品名稱:偉大的代價: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

次要作品名稱:Bruckner Symphony No.8

中文節目名稱:NSO音樂學苑:偉大的代價: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外文節目名稱:Bruckner Symphony No.8主要作品名稱:偉大的代價: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次要作品名稱:Bruckner Symphony No.8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號:PR000002440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文字
節目單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類別:音樂
描述:
國內/國外節目:國內
演出地點:演奏廳
節目類型:一般節目
中文節目簡介:布魯克納是甚麼樣的一個人? 布魯克納出生奧匈帝國鄉間農村,差不多是紅五類。 確定流傳後世的大作曲家中,非常「沒學問」的一個。 遺老性格:與時代脫節 獨特現象:音樂風給獨創性與其他作曲家幾乎完全無關 44歲之前是教會樂師 ( 也曾考慮、做老師或公職 ) ,執著於無止盡的學習與獲取文憑 充滿自信的管風琴即興大師,跟其他演奏家單挑從來沒輸過 個性和藹單純,與其交響曲中傳達出來的力量與深度不相襯。 強烈的不安全感 ( 17歲買年金保險、算術狂、對屍體的興趣等 ) 可能最終影響他對自己作品的頻繁改寫,但這卻與創作的持續穩定、音樂與相片中的平靜感不相襯。 布魯克納的音樂 十一歲就開始嘗試作曲,前四十年創作的主要是教會音樂與合唱曲,幾乎不值一提。活到舒伯特與莫札特已經死了的年紀,他還在作習作與上課。 但他很早就以傑出的管風琴即興演奏出名。很可能在管風琴即興中已然發展出獨特的作曲風各,四十出頭作的三首彌撒後,在交響曲創作中開花結果。 管風琴的音樂與教堂的音響,也在交響曲中留下印記:如同管風琴演奏的音區,樂團常依音色與音域以一叢叢的「音塊」呈現,也常以休止符間隔 ( 第二號交響曲當年被戲稱為「休止符交響曲」 ) 。 傳統的層面:尋常的主題音形 ( 本曲 I-1C ,III-IB ) 、簡單的主題變奏與發展方式 ( 增減值、反行 ) ,四或八小節一組的寫作,增值抵達結尾、減值/漸強抵達高潮等 前衛的層面:龐大的架構、非傳統的奏鳴曲式,半音階運動的和聲進行、敢於使用不和諧音、旋律中的大跳音程、複雜的調性關係等 Erwin Doenberg : 「布魯克納的音樂率直 ( elemental ) 但並不簡單 ( simple ) ,感受深刻 ( deeply-felt ) 但並不感傷 ( sentimental ) ,複雜 ( complex ) 而不精細 ( sophisticated ) ,發人深省 ( thought -inspiring ) 但並非智識性的 ( intellectual ) 。」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與其教會音樂最大的差異 by Dyreck Cooke 「彷彿 go beyond 宗教信仰,而表達宗教信仰所源起的、更為基礎更原始的層面---那是一種引發敬畏的感覺, naked wonder 、最基本人性中的恐懼與喜悅,面對生命本質那神祕的美麗與力量,以及宇宙的廣大謎團中所產生的。」 「當然,布魯克納的意識裡是將此一感覺當作是對於無法瞭解的上帝的崇拜;但他的原始與缺乏 sophistication ,非常適合成為那種更原始感覺的無意識的傳聲筒,而他因此也覺得必須以更為深遠的交響架構來論述 -- 在前人的音樂作品中只有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與華格納的樂劇能夠比肩。」 貝多芬後第一位勇敢地挑戰樂聖豎立的里程碑:建造紀念性公眾空間而非花園別墅 從貝九繼承的四樂章基本風格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但有三個主題 每個主題幾乎都是主題「群」,含有分別發展的不同段落。相對於其他交響曲總是XX全魚,貝九與布魯克納是一魚X吃 ( 因為他們想烹調的是一條龐大的魚 ) 。 第一主題群:通常以著名的「布魯克納開始」:弱音顫音或頑固低音開傲,彷彿從太初中誕生,而且常真有 Urthema「基礎主題」的特徵,日後常拿其特徵演變。 第二主題群:布魯克納稱之為 Gesangsperiode「歌唱段落」,常是兩個或以上的旋律以簡單的對位編織而成。 第三主題:其份量往往難以用結語主題或小結尾主題來解釋,通常擁有充沛的節奏能量以與第一主題呼應或抗衡。 大型奏鳴曲式,發展部與再現部各擁可觀的發展篇幅,以致於發展部逐漸退化。 與有方向的奏鳴曲式不同:一開始就已到達終點 ( 這基本上是中古而非浪漫時代的風格 ) 。像是繞著教堂以不同角度觀看,大部分是悠閒的步調。 慢板樂章 雙重變奏曲式 ABABA 第一主題最後再現時都是由起伏的弦樂音形推向高潮 主題的純粹度與寬廣度、非常慢的速度,對位架構累積成厚重紮實的音響 詼諧曲:各自不同 終樂章奏鳴曲式,也是三個主題 並非提供解決或指向一個新世界,而是更大規模地確立先前樂章所介紹的世界。 由於他樂風的一致性以及「一開始就已到達終點」的風格概念,先前樂章主題在終樂章的再現顯得非常自然,而非作為「神來之筆」。 布魯克納迷信 常見的布魯克納印象: 1 ) 像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2 ) 信仰虔誠的音樂,聽了不必上教堂 ( 音響商語言 ) 。 同一首交響曲寫了九次:布魯克納不像貝多芬、馬勒或華格納,在每部新作品都想、開關新的世界,而是每一部以更全面性的視野觀看同一個核心,這也是他與周遭浪漫樂派之間的顯著差異--在精神上反而較接近十八世紀的作曲家如海頓與莫札特。 莫做漢斯立克 / 貝克梅瑟。漢斯立克的問題:在沒有譜的狀況下難以首次聆聽就抓住如此龐大的架構,卻輕易地斷定「缺乏形式」。 交響曲版本問題 原始手稿與 1880-1903間初次印行版之間的差異:下次再談 哈斯版 ( 1934-44 ) 與諾瓦克版 ( 1951-65 ) 的差異,大致而言只存在於第二、三、八號交響曲。
演出日期:97/11/15
總場數:1
出版者: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格式:
一份
媒體類型:紙本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
管理權: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