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資源聯盟
機構分類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首頁
目錄導覽
資源聯盟
主題分類
兩廳院節目暨數位文物
節目單
戲劇
中文節目名稱:藝像台灣:閹雞
外文節目名稱:Castrated chicken
主要作品名稱:台南人劇團《閹雞》
次要作品名稱:Castrated chicken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號:PR000002392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文字
節目單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類別:戲劇
描述:
國內/國外節目:國內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節目類型:一般節目
中文節目簡介:《閹雞》首演於1943年,原作是張文環所寫的一篇中篇小說,原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之後由曾在日本新宿「風車戲劇」研究舞台劇的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本劇可說台灣早期新劇運動中,演出最受到囑目的作品,這全都得歸功於當時的群熱血青年,像是音樂家呂泉生、畫家楊三郎等人。,雖處在日本「皇民化運動」推行的高壓統治之際,他們還斗膽組成「厚生演劇研究會 」,並搬演這一齣在佈景、道具、服師悉為中國文化色彩的話劇。更加特別的是,《閹雞》也是第一齣全部以台灣民謠作為配樂的舞台劇作品。作曲家呂泉生將採集來的台灣民謠重新編曲作為本劇演出時的音樂,如「丟丟銅仔」、「六月田水」等台灣民謠都是第次以交響合唱曲的形式出現在舞台,這讓當時的觀眾得以在演出現場聆聽到「鄉音」親切的呼喚,自然而然觸動並凝聚他們對「祖國」的向心力!尤其是首演當晚,演出進行到一半時,劇院忽然停電,演出幾乎被迫停演,然而當時的觀眾中有人自動跑上舞台兩側,以手電筒的照明代替舞台燈光,要求繼續演出,讓全劇得以順利演完。這種表現民族意識的戲劇,令日本當局十分惱怒,第二天便下令禁止在演出當中演唱這些台灣民謠。但《閹雞》己寫下台灣戲劇史和音樂史最輝煌、最珍貴的一頁!
演出日期:97/08/15、 97/08/16、 97/08/17
總場數:4
出版者: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格式:
一份
媒體類型:紙本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英文
管理權: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作者不詳(年代不詳)。[中文節目名稱:藝像台灣:閹雞]。《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a/b9/cd.html(2012/07/17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a/b9/cd.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