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節目名稱:水滸傳亞洲巡演

外文節目名稱:What is man?

主要作品名稱:2008亞洲巡迴:水滸傳

中文節目名稱:水滸傳亞洲巡演外文節目名稱:What is man?主要作品名稱:2008亞洲巡迴:水滸傳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號:PR000002331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文字
節目單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類別:戲劇
描述:
國內/國外節目:國內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劇院、澳門文化中心、香港葵青劇院演藝廳
節目類型:一般節目
中文節目簡介:導演的話 導演/林奕華 我愛閱讀,但我讀過的書並不多,我想是我那很難專心的性格使然。一本書讀不了幾頁,我的腦袋通常已生出一個又一個問號,往下的段落便怎麼看都看不進去,彷彿這本書成為了第三者,介入了我和自己的反覆對話。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有「對話活躍症」的,聊天是我日常作得最多的事情。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又最喜歡對別人提出問題,以致常常被對方投來半信半疑的目光-你對人真有那麼多的好奇嗎?是的,我相信每個人被看到的部份都只有冰山一角,或,我們願意對外公開的人格就像穿衣服一樣,多一點信心就露多一點,少一點便密實一點。只是人也有連自己都不了解的感覺,例如潛意識,它會讓我們走向與理性相反的路上,俗語說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便是這意思。 認識一個人可以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因為「認識」是開發可能性的實驗過程。而對於一本書,同樣的過程便是被「閱讀」和「詮釋」。我發現自己既會把人讀作書本,又會把書本看成是人,而將它們連結一起的動機,便是好想知道兩者讓我想到與看見什麼新東西。 我在2005年初給自己出題目以四年時間完成「中國四大名著系列」的創作時,其實也是潛意識作祟居多:有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又或「男不讀紅樓,女不讀西廂」,這個不宜那個不許地反覆來去,我看見中國人對認識自己的各種忌諱,當中隱藏 ( 抑或標誌 ) 著對人格發展與性別角色的操控管制。本來,四大名著於我唯獨紅樓夢最有「意義」- 它所描寫的「悟」,完全切合我感興趣的「如何尋找“我的心”」- 但就在想到要把《紅樓夢》 「搬上舞台」的一刻,我卻「把心一橫」:要作就把另外三本從小到大都不會碰的給作出來。 有趣的是,這四本書從2006年起也陸續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以舞台為背景,台北國家戲劇院 1987年的開幕演出是《西遊記》 ( 賴聲川導演 ) ,2007年剛好滿20周年之外,也是西洋話劇傳入中國一百週年紀念。2008年是北京奧運,世界列強將帶著運動大軍兵臨紫禁城。而吳宇森的《赤壁之戰》似是要為中國的這次歷史盛事作象徵式點睛。2009年可會是央視新版《紅樓夢》電視劇推出之日尚屬未知數,但它既是對我影響深遠的一本書,把它排到四大系列之末,大抵也是苦盡甘來的自我祝願吧。 從外在到內在,我都希望能藉重新閱讀這四本中國名著來打開與社會、文化、心靈的對話。對話的對象除了書,還有共同創作的團隊。像這次的《水滸傳》,編劇陳立華對我說,他與我在討論劇本素材的一個月中說過的話,加起來比過去十年還要多。作為導演,我應該通過《水滸傳》的現代版把這些話傳達到觀眾的心靈裡去,而且不止是「話意」、「語境」,它還必須包含在討論時我們激發出來的激動、興奮、瘋狂、哀傷和悲慟。我不想讓觀眾走進劇場只看到一齣「原著再現版」的《水滸傳》,便是因為 ( 一 ) 要看原汁原味,倒不如翻書或買電視劇的DVD; ( 二 ) 假如「閱讀」可以幫助認識自己,那舞台上的《水滸傳》也應該為觀眾保留可供閱讀詮釋的空間。唯有如此,它才有機會在散戲後繼續在人群中生長-以每個人反覆自問和跟自己對話的方式。
演出日期:97/01/04、 97/01/05、 97/01/06、 97/02/12、 97/02/13、 97/03/07、 97/03/21、 97/03/22、 97/03/23、 97/03/24
總場數:11
出版者: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格式:
一份
媒體類型:紙本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英文
管理權: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