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說明:「亡者之書(The book of the dead)」又稱「死亡之書」、「亡靈書」、「死者書」,是每個古埃及人都會擁有的東西,它是由神殿祭司所寫,內容詳細程度與所寫材質都不一定,可能是刻在壁上、石棺上,也可能是簡單幾個字寫在莎草紙上、石塊上。它實際就是死者去冥國的指南,內容為協助死者通過考驗的各種咒語,多半是祈禱或辯解,保護亡靈避免各種困厄、幫助死者逢兇化吉渡過往來世的困難航程,平安地到達「真理殿堂」,順利地應付審判,安然到達極樂世界得到永生。「亡者之書」約三分之二的咒語都使用第一人稱記載,以強調這是死者親自唸的咒語。古王國時代,只有王室成員的棺木才能使用「金字塔銘文」;中王朝時代開始,一般貴族官員類的棺木也能刻上類似金字塔銘文,作為死者的護身符,稱作「石棺銘文」;到了新王國時代,這些咒文又改寫於莎草紙上,作為一種陪葬品,即「亡者之書」;新王國時代是奧西里斯崇拜的鼎盛期。「亡者之書」由27篇組成,每篇長短不一,各有題目,是書記官為亡靈所作的經文,上面抄錄下冗長的《跨越死亡之國度》(又稱《白晝來臨之書(The Spells for Coming Forth by Day)》)符文的片段,並配以插圖,包括經文、咒語、讚美詩、各類禮儀真言、神名或開釋等。「亡者之書」的含義事實上就是「重見天日之書」,進入靈界的旅程分為幾個重要階段,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來到奧西里斯的面前接受最後的審判,其中一個部份即是死者要說出42位古埃及眾神的名字,並要舉例說出他沒有犯任何那位神所關切的罪行,最後,死者還必須接受冥界之神奧西里斯的審判,死者的心接受天平的秤量,如果能與天平另一端象徵真理正義的羽毛等重,才算通過審判,可以前往真正的淨土。每部「亡者之書」都分為193章,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與文字相搭配的插圖,它們色彩鮮豔,線條精細,著重細節的刻畫,即使從內容上已經限定了一定的格式,但從構圖上卻不失活潑,每幅插圖都稱得上是一幅傑作。莎草紙畫是以紙莎草為媒材原料的一種畫作。古埃及人使用紙莎草製作莎草紙,並廣泛運用作為書寫記錄的紙草文書,或製成裝飾品例如莎草紙畫,即按照幾千年前法老時期的技術製作出來在莎草紙上繪成的圖畫。紙莎草(學名:Cyperus papyrus),英文名為Bulrush或Paper reed,又稱紙草、埃及莎草、埃及紙草,屬於莎草科、莎草屬,是非洲原產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佈遍及在沼澤、淺水湖和溪畔等非洲的潮濕地區,但在尼羅河三角洲已逐漸變得稀少。紙莎草是一種高而堅韌的挺水植物,約可長到4至5公尺高,它綠色、長稈狀的莖橫切面為三角形,每一條莖的頂端都會長出一簇濃密的、放射狀(像煙火一般)的葉,葉子細長、通常呈蔥綠色,長度約10至30公分。莎草紙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紙莎草的主莖截成40~50釐米長的小段,去掉外面的綠色韌皮,將淺色的內莖劈成長條薄片,然後浸泡在水中至少6天,去除糖分才能成為造紙原料;之後再把這些長條薄片縱橫交錯鋪到兩層亞麻布中間(第一層橫鋪,第二層縱鋪),趁溼用木槌進行捶打,然後再用石頭等重物重壓(現在一般使用機器壓製),使用少量的水並利用植物本身的粘漿使兩層長條薄片的纖維緊密黏合在一起;晾乾後,再用浮石或貝殼把表面打磨光滑,再把邊緣修剪整齊,即成為米黃色的莎草紙。大約西元3000年前,古埃及人就開始使用莎草紙,但後來因造紙術的傳播,更耐用且產地更廣的其他紙張逐漸取而代之,加上製作莎草紙的技術缺乏記載而失傳,直到西元1968年,曾任埃及駐中國第一任大使的HassanRagab,利用1872年從法國引種回埃及的紙莎草,成功仿製莎草紙的製作技術,使古埃及這一文化精粹得以重見天日。在手繪的莎草紙畫中的藍色和金色,是由埃及特有的礦石磨粉而製成;古埃及人將其思想、工作、生活、宗教活動等畫在泥板、石壁和陶片上,再依樣繪在莎草紙上,就成了莎草紙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