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五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430000022296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雅堂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通史
描述:
內文:沈葆楨列傳   沈葆楨,字幼丹,福建侯官人。以翰林出任江西廣信府。太平之役,與妻林氏乞援守城,由是知名,歷陞至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事在清史。   同治十一年,調福建船政大臣。十三年夏,日本以牡丹社番之殺其人也,以兵來伐,駐南鄙,沿海戒嚴。清廷以葆楨為欽差大臣,督辦軍務;又命福建陸路提督唐定奎率 命葆楨經理善後。葆楨以臺灣為海上奧區、東南各省之藩衛也,地大物博,列國覬覦,自非悉心經畫,不足以資富庶。於是奏請移駐福建巡撫,以一事權;語在職官志。廷議從之。臺灣前時僅設一府四縣,而寄其權於巡道,地既遼遠,民又孳生,守土官但求無事,非敢稍議更張。葆楨以北鄙日闢,墾務日興,於是奏請添設臺北府、縣以資治理,略曰:『臺灣固海外荒島,康熙年間收入版圖,乃設府治,領臺灣、鳳山、諸羅三縣。諸羅即今之嘉義;而嘉義以北,尚未設官。郡之南北各一百餘里,控制綽乎有餘。厥後土地漸闢,雍正元年,乃設彰化一縣,並置淡水同知。九年,移治竹塹。起自大甲溪,至三貂嶺下之遠望坑而止,計地三百四十五里有奇。嘉慶十五年,復自遠望坑迤北,東至蘇澳,計地一百三十里,設噶瑪蘭通判以治之。則人事隨天時、地利之轉移,雖欲因陋就簡,固不可復得者也。然自噶瑪蘭抵郡,須十三日始達,政令皆統於臺灣府。淡水設廳之時,淡北三貂等處,榛莽四塞,即淡南各社,亦土曠人稀。今則村莊比連,荒埔日闢;舊志稱東西相距僅十有七里,今乃或五、六十里,或七、八十里。蘭廳建治以後,自三貂嶺繞至遠望坑,復增地數十里有奇。其土地之日闢,古今不同有如此者。臺北海岸,昔時僅有八里坌一口,往來之船,不過數隻,其餘叉港支河,僅堪捕魚。今則八里坌淤塞,而新添各港,曰大安口、曰後、曰香山、曰滬尾、曰雞籠。滬尾港門宏敞,舟尤多。年來夾板帆檣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其口岸之歧出不同有如此者。前 師入臺,供調遣。五月,葆楨至臺南,籌防備,討軍實。二國勢將用兵,已而和成,詔者臺北幅員雖廣,而新墾之地,土著既少,流寓亦稀。百餘年來,休養生息,前年編查戶口,除噶瑪蘭外,已有四十二萬有奇。近頃各國通商,華洋雜處,睚之怨,即啟釁端;而八里坌一帶,從教漸多,防範稽查,尤非易事。其人民之不同有如此者。臺地土產,以藍、煤、茶、腦等為大宗,皆出自淡北。比年荒山窮谷,栽種愈盛,開採愈多。洋船搬運,客民叢集,風氣浮動,嗜好各殊;且淡南大甲一帶,毗連彰化,習俗尤悍。如淡水同知,半年駐竹塹衙門,半年駐艋舺公所,相去百二十里,奔馳廢曠,勢所必然。況竹塹南至大甲溪尚百餘里,而艋舺北至滬尾、雞籠亦尚各數十里,命盜等案,層見迭出,往往方急北轅,旋憂南顧;分身無術,枝節橫生,公事積壓、巨案遷延,均所不免。督撫知其難任,必擇循吏能士,以膺是選。而到任之後,賢聲頓減,不副所望;是地勢之所使然。其駕馭之難周又有如此者。淡、蘭文風遜於全臺,歲科童試,應考四、五百人,而赴道考考則不及三分之一。路途險遠,寒士乏資,著鞭難至。又如詞訟,則四民皆受其害。刁健之徒,詞窮而遁,捏造府控。一奉提供,累月窮年;被誣之家,昭冤有期,家已為破。欲矯其弊,因噎廢食,概免廳提;則廳案為胥吏之所把持,遂失控訴之路,而械鬥之端,則萌於內。至徒流之刑以上,擬定罪名,復須提郡轉勘,需費繁多。歲月淹滯,賠累難償,故不得不隨之抹殺。官既苦之,民尤苦之。其政教之難齊又 有如此者。故前者臺灣道夏獻綸請改淡水同知為直隸州、噶瑪蘭為知縣,添一縣於竹塹。臣鶴年、臣凱泰互相討議,臺事旋起,因此暫定。臺南騷動之時,即有潛窺臺北之憂。夏獻綸住在該地,能策機宜,狡謀乃息。然海防洋務,瞬息萬變,恐州牧不足以當之。況去年以來,自噶瑪蘭之蘇澳起,開山撫番,至新城二百里有奇,至秀姑巒又百里有奇;若山前布置尚未周詳,則山後之經營何從藉手?故就今日臺北之形勢而畫區為三縣以分治之,則可以專其責成;設知府以統轄之,則可以繫其綱領。伏查艋舺當龜崙嶺兩大山之間,沃壤平原,兩溪環抱,村落衢市,蔚成大觀。西至海口三十里,直達八里坌、滬尾。觀音、大屯兩山,可為屏障。且與省城五虎門相對。不特淡、蘭扼要之區,實為全臺之管鑰。請於其地創建府治,名曰臺北府。彰化以北,直至後山,胥歸控制,仍隸臺灣兵備道。附郭一縣,南劃中壢以上,至頭重溪為境,計五十里,東西相去五、六十里不等,方圍折算百有里餘,擬名之曰淡水縣。自頭重溪以南至彰化大甲溪為止,南北相距百五十里。其間竹塹,即淡水廳之舊治,擬裁淡水同知,改設一縣,擬名之曰新竹縣。自遠望坑以北而東,以噶瑪蘭原轄之地,擬設一縣,名之曰宜蘭縣。雞籠一區,欲建縣治,則其地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游民四集,海防已重,訟事尤繁。該處向未設官,亦非煤務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仰成艋舺,則官民共困。應請改噶瑪蘭通判為臺北府分府通判,移駐雞籠以治之。是臣等當外防內治之策,出於因 時制宜。是否有當,伏乞飭部議覆,以便遵循。至建設城署,清查田賦,以及雜佐營汛,可改可增,俟奉旨允准之後,再與臺灣道議詳核奏』。廷議亦從之,而臺北乃日趨富庶矣。八月,奏請開山撫番,蠲除前禁;語在撫墾志。於是以提督羅大春、總兵吳光亮、同知袁聞柝率兵三路而入,會於臺東之水尾,築壘駐兵,衛行旅,而東西之道通矣。臺灣綠營久已廢弛,葆楨奏改營制、築臺、架電報、振商務,凡諸要政,多有更置。光緒元年秋七月,奉旨入京,途視澎湖,調兩江總督。五年冬十一年,薨,謚文肅,入祀京師賢良祠。   連橫曰:臺灣歸清以來,閉關自守,與世不通。苟非牡丹之役,則我鄉父老猶是酣歌恆舞於婆娑之洋焉。天誘其衷,殷憂日至。析疆增吏,開山撫番,以立富強之基。沈葆楨締造之功,顧不偉歟!而惜乎吾鄉父老,猶以晏安為事,不能與時並進也。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1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古今詩話菁華
虞美人詠花二十韻十六首
職官志
虞衡志
虞衡志
臺灣詩社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