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廟在溪畔山麓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906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禹王廟在溪畔山麓,耶溪合鏡湖之水,至此漸狹,余捨舟登岸,行半里,先過護陵土穀神廟,廟左右皆禹王裔孫,稱姒家村,顏真卿記所謂山有夏王村,是矣。時方打穀,在石上脫粟,不似臺灣打粟桶中,《水經注》述禹即位十年,巡狩崩會稽,?地有鳥來耘,春拔草,秋啄穢,故縣官禁民不得害,今穀林無聞(堯冢),蒼梧無徵(舜冢),而此地有繞陵子孫,則九載勤民之德遠矣。又半里至廟,廟外有大牆,東西有大門,門庭中南有岣嶁大碑,北有三門大石坊,入 坊為禹廟,又三大門,左右有二掖門,門東有屋,為守廟人姒吉甫家,亦禹後也。開東角門,導余入廟,過一庭,又過一堂,下堂又上四十五級石陛,左右二陛,為三出陛,左陛上有乾隆辛未步聖祖謁陵詩碑,顧不見康熙謁陵碑,由陛數十步至大殿,殿中塑禹王像,冕旒執圭,高大堂皇,左右塑佐禹治水十神將亦偉,而無標名,余為考《岳瀆經》、《真仙鑑》,一曰蒼水使者,二曰玄夷,三曰庚辰,四曰童律,五曰巨靈,六曰大翳,七曰黃麾,八 曰虞余,九曰狂章,十曰烏木田,聊為補之于此。 余下拜神禹後,姒老導余從廟左東畔登山,先訪窆石亭,亭中立一銳上豐下,形圓如柱,首有圓孔,出土七尺餘大石碑,《圖經》謂禹?會稽,取石為窆石,本無字,漢永建元年五月,始有題字,余考春官冢人,甫竁請度,及竁供窆器,鄭注窆下棺豐碑之屬,余按自天子至大夫皆有之,故《禮》檀弓謂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茲窆如楹,蓋從禹命儉?也,據鄭注二植為一碑, 則窆石當有四,其圓孔所以穿鹿盧而係繂,今所存惟一而已。窆石入地不深,而堅不可拔,舊為力士所撼,故今有斷續痕,窆石左畔,又立禹文二大篆古碑,高六尺,闊四尺,右立石紐二大篆古碑,下有學使刻字,稱石紐二篆奇古,不知何時自石紐村移來,余按石紐村在龍安府石泉縣,為禹生處,其地禹穴,後來始發見。亭外左畔,有嘉慶浙撫阮元大禹陵駢文記,石階下有天順六年會稽縣陳鑑修廟記,從門東屋後山阜,步至東南石壁下,看菲飲泉,隆冬水涸,山泉一脈,出自山半石隙,涓涓流下, 吉甫掃石剔苔,則石壁鐫「菲飲泉」三古篆,從此陟山東行又半里,高阜穹窿,為禹陵。 禹陵以會稽山為冢,重峰拱輔,遠若連城,不可以步度計,惟陵上立石亭,縱橫各十二步,高過其數,亭中碑鐫「大禹陵」三大字,各大二尺有半,迤北又立一咸若古亭,陵與廟均南嚮,自陵後高處佇望,東即秦望山,為始皇望海登會稽刻石處,《南史》范雲從竟陵王登山,先尋讀《史記》,然後能讀碑,即此。西有賀臺山,為越王破吳受賀 處,今或呼雲門,或呼法華,山北即梅山,下有梅市,為梅福隱處,圖經載禹王廟有大梅梁,張僧繇畫龍其上,風雨輒飛入鏡湖,與龍?,此亦傳會《呂氏春秋》黃龍負禹舟之事矣,《前後漢志》均載會稽山有禹冢,《續志》則謂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瑛石,與《山海經》同,今不見玉石,而山形與禹陵,?古不變,若會稽山,南有宋高宗至度宗六陵,則冬青樹之悲,不可言矣。由禹陵南下有神道,敷大石,闊數丈,長千餘步,坦迤斜下,至盡處為山趾,有石坊立三大門,余循陵一周,不見立清聖祖禹陵頌,亦缺典,御製頌,今載《皇朝通考》。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城池志
列傳六
《詩畸》(Ⅱ)
列傳一
盛京賦
右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