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嶽之地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826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艮嶽之地,當金兵陷汴,猶未遽頹,雖靖康一年冬,聽民間伐紫筠館花木為薪,多所摧殘,然至金哀宗被圍危殆,當宋理宗時,已百有餘年,尚日取艮嶽太湖靈壁假山石川為?,則其花石之有存可知,蓋自金宣宗畏蒙古,由燕遷汴,營立宮廟,雖未若北宋之盛,金亮之侈,而其龍城鳳閣、宮殿苑掖、樓臺亭館、衛局禁闥,略載於《輟耕錄》、〈楊奐故宮記〉,稱其簡素者,已重重疊疊,數難指屈,望之目眩矣。明時猶建王府於故 宮地,建梵宇於艮嶽地,則亦必有遺構可造,灌城雖慘,康熙時尚立大寺,竊想東北隅之荒蕪,在百數十年閒耳,余求其故而不得,則不得不推原於嘉慶教匪、同治捻匪,二匪雖不破開封,然物力熸消,即其時矣。 史稱故老所傳,周世宗取虎牢土築汴京城,故堅緻如鐵,受?所擊,惟凹而已,蒙古初次之圍,凡攻十六晝夜而不破,此雖不似赫連蒸土築統萬,錐不得入,然亦可謂金湯矣,惜乎城今已改。 由東門樓下城,出曹門,蓋取《左氏》成十八年宋有曹門之意也,內郭廣厚如南門,惟多一外郭,為兩外郭門,出是門向東南行,過宋門。宋門居東門南門中間,內外亦不寂,再行二里餘,見一塔聳立路東南,又見一閣聳出路西北,車子曰:禹王臺至矣。初余在旅館,託其出訪梁王吹臺,無知者,謂城外有禹王臺,詢繁臺亦不知,謂有薄寺塔,余意繁音婆,婆薄聲相近,流俗易訛,而禹王臺亦不可不一遊。既下車,則喜出望外,禹王臺果吹臺也,而門外有兵守之,臺方為 軍營,閣中駐有軍官,幸守兵旁來一排長,有衣章署沈某(惜失其名刺),識字頗深,與筆談甚?,引入臺門縱觀,則門亭一扁,署「古吹臺」三大字,旁敘乾隆二十七年修,道光二十九年重修,然丹漆尚新,近時亦有粉飾可知,是臺自梁孝王聚賓客後,魏晉多以為憑眺勝地,唐時李白、杜甫輩登吹臺,飲酒賦詩,尤極一時之盛,今民國勝地如鸚鵡洲、晴川閣、大別山、禹王廟、伊闕、萬佛窟、香山 寺及此等處,皆武夫所據,不可不謂之亂世也,臺今在平地,前有大門,有軒亭,有天井,兩旁有短廊,中建高閣,後有院落,閣上為禹王廟,故俗只知為禹王臺,亦附祀岳武穆,余見臺下藏有牛?諸將神牌既出臺門,沈伍伯送至路,稱其戍福建南安縣,結識知事洪某,託為致候云云。余驅車向東,約六百餘步至塔處,則門戶重重,外署農業學校,閑人不許進,爰向校師告以遠來意,即命人引入內,經二三進庭宇。 至塔下,塔別一式,作大圓形,豐下而銳上,雖三層而高過九成,塔之在高處,其下成又宛然一高臺,庭中校生皆冠者,數人挾策立,試詢以塔名,果寫繁寺塔,與余意合,舊因登陟者多,特將甓磚杜塞塔門,余觀庭中碑記,則其地在天啟二年,修作大梁書院,康熙二十六年,改作二程書院,故其規模宏敞如是也。據《水經注》引《陳留風俗傳》,浚儀縣有蒼頡師曠城,上有列仙之吹臺,北有牧澤,漢梁王增築以為吹臺,城隍夷滅, 層臺孤立牧澤之右,方百許步,晉世喪亂,乞活憑居,削隤故基,遂成二層,上基猶方四、五十步,世謂之乞活臺,又謂之繁臺城,渠水于此,有陰溝、鴻溝之稱,蘇秦說魏襄王,所謂南有鴻溝,而楚漢指是溝以分界者也,然則吹臺、繁臺,古實一臺,其分徙為二臺,蓋自唐以後、明以前矣,《廣輿記》為明以後之書,據今蹟當載二臺,而以為一臺,又非也。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初八日午後二點
宗教志
軍備志
附錄 槱兒遊頤和園筆記
列傳五
古今詩話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