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七夜十二點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789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九月初七夜十二點。舟至漢口。夜裡無所見。遠望惟見江上電燈如長蛇。舟近江步。則電燈輝煌。分三處鼎峙。西漢陽。東武昌。北即漢口也。漢上諸文士。自十點來候。至十一點纔回。余到時。惟館人到船招待。遂往宿江邊洪益巷迎賓旅館。巷亦有街。自九江至此。 為程六百里。自此至南京。水程千八百里。至上海。約二千四百餘里。   漢口即夏口。亦謂之沔口。春秋時謂之夏汭。據水經注。沔口與夏口。似二實一。而輿地記以為二處。厥後水道遷移。遂為一處。即夏口亦有二處。三國劉表以黃祖守夏口。在北岸。即今漢口。迨孫氏得荊州。移夏口於南岸。即今武昌。合之水經。夏水之首有中夏口。則為三處。自酈道元之說冬竭夏流為夏水。故以為名。後世承之。至於今垂為夏水故實。不知夏盈冬涸。 凡水皆然。豈必漢上。夏水之稱。蓋自夏州來也。春秋傳宣十一年。楚莊王討夏徵舒入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有夏州。斯有夏水。故昭十三年傳。楚靈王欲沿夏以入鄢也。夏自江溢出以入於漢。夏水之曲曰夏汭。故昭四年傳沈尹射奔命於夏汭。昭五年傳。薳射會師於夏汭。杜預注今夏口也。夏州當在古華容西。近夏水出處。而春秋地理釋。謂大江中州。在江夏。與杜預作州鄉不同。亦謂夏口也。是晉以前通稱夏口。間稱沔口。不稱漢口。南齊書梁書。始稱漢口。以別於南岸夏口。故梁紀稱 武帝舉義師。遣王茂等至漢口。又梁武帝謂席闡文。漢口路通荊襄。原文荊雍蓋南雍州也。控引秦梁。糧運資儲。仰此氣息。所以力壓漢口。遂築漢口城。以守魯山。則漢口之為重鎮。由來久矣。自是漢口之名。輒見於唐人地理書。及詩文。其地為中原樞紐。江漢要津。商舶大市。亦可於詞章中想見。唐則李太白劉長卿游漢上。宋則范石湖陸渭南入益州。皆目睹其繁華。蓋漢口之興。在千八百年前。不比上海之盛。僅七十餘年 間耳。惟市集一隅。隨江漢為遷移。古今蓋不同處。今漢口市。乃明以來所聚。非六朝攻守舊城。亦非唐宋人遊觀舊地矣。距漢水西南五十里。有沌水。注江處曰沌口。永嘉六年。陶侃為荊州刺史鎮沌口。咸豐五年。胡文忠起水師圖。武漢。以沌口為水師營。順流以攻漢陽。通鑑質實。謂今沌口即沔口。蓋其水通太白湖。北達漢。南達江。乃潛沱之屬。故亦蒙沔名也。夏即滄浪。見於康成尚書注。亦見酈氏水經注。夏有夏首。見於屈平離騷。亦即左傳夏州。是皆夏入漢沔。為漢口之故事。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軍備志
清同治十二年,林淵源、蔡德芳奉憲采訪...
軍備志
雲林寺
臺灣哀詞
列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