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吳起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102000197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王錫舟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古今之稱大兵家者。莫不師孫吳二子。而鮮有軒輊之。軒輊之者。則自眉山蘇子始。其論每多抑孫而揚吳。謂吳起之書。雖不如武書之詞約意盡。然用於魯則破齊。用於魏則制秦。入楚則楚霸。以比於武之用兵。不能必克。與書相遠。於實際則起為愈。且臚列其三失。以罪孫子。其一曰兵威不能加於秦。得使秦聽包胥之言。以救楚。其一曰久暴師于外。得使越乘其弊以圖吳。其一曰縱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屍。激敵之忿。以長其報復之志。是論固不失為高明之見。然所以罪孫子者。則太過也。何則。謂吳不能兵威加于秦。然揣當時秦亦非喜與吳結怨者。因乎包子愛國之丹忱所激動。七晝夜秦庭之哭。其血淚堪表全國民之哀悼。故秦伯始為之賦無衣以復楚。純由乎天。非人力所得而違也。至於對越亦非味味焉。其初則思先以制越。因范蠡之智。無隙可乘。復因伐楚之急。故緩其謀。子胥輩猶不知籌及。獨孫子知為心腹之疾。遣王孫輅守龍門山。以備不虞。故師出于外。而越終不敢覬覦。且得其輸糧以援助。則其智慮洵有大過人焉。若其鞭屍一事。以孫子之智。豈不能洞見其害。第言之而子胥終不見納。且以闔閭之為君。而猶縱其報父兄之仇。以洩其胸中之憤。則可知已。蓋蘇子之言。可以規後世。之為孫子者而非所以論孫子也以是而論孫子則孫子必不任受其咎以是而定二人之優劣則莫得其平。故予謂孫子誠古之治兵良將。用之治國。則可為棟樑之臣。若吳子雖富戰陣攻守之略。然非干城之具。且以之經邦。則不可恃為股肱之士也。何者。觀人之術。莫若孔子。其言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則人之賢愚立見。今察吳起之為人。亦殘忍之徒耳。在學則不奔母之喪。求仕則殺妻以取信。為士之道已有缺。往來於魯魏。而人君不之信。卒致身死名隕。假使稍立志節。則功名必不至於是。故將以謀為主。而尤以仁為源也。然孫子之出處則異是。因賢士之推鷇。國君之敬禮。故勉為之展胸中之策。以佐吳破楚。迨後知吳王不足以有為竟掛冠遠蹈視富貴功名如敝屣其高品惟范蠡子房近之故孫子者有賢君用之則可為王霸之佐惜乎其以是而已也嘗反覆考之。孫子之行循乎道也。而吳子之行則循乎法也。循乎道故不肯枉已以事人。循乎法則肯枉已而事人。是其學異也。而二人之優劣。亦以是見矣。然吳子之論兵法。每與孫子同。孫子之重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吳子亦以服人以道審星。審地。將充文武。辨威取勝而言。覽其法盡本孫子之意。而獨惜失統紀輕法制也。雖然。二子者前後迭起。後世之士。因之而明兵學。其功誠不可泯沒焉。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8年2月10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臺灣哀詞
風俗志
軍備志
城池志
列傳二
附錄 槱兒遊頤和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