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嶼之地質地形

彭佳嶼之地質地形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LF-NK01
資料類型:
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彭佳嶼;火山碎屑;凝灰岩;熔岩流;火山渣錐
描述:
彭佳嶼又名大峙山嶼,位於東經122°5',北緯25°38',距基隆港65公里。島之周圍約4300公尺,面積1.14平方公里。島略成甲字形,北邊大致東西向,長2公里,東西最寬2.5公里,南北最長2.3公里,南邊最短僅長 800公尺。彭佳嶼大致為頂部地表平緩之方山地形,最高點海拔 165公尺。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漸低,除西南岸外,沿岸大都為斷崖海岸,海崖高聳,高度多在50~100公尺之間。島上燈塔附近可見有兩處保留尚為完整之火山口。覆蓋於彭佳嶼地表之岩石種類以玄武岩之熔岩流為主。島上兩處最高峰,則是以火山灰掉落堆積夾雜原生火山礫及火山渣所堆積成的錐形小丘。火山渣大都被氧化成棕紅色並未熔結在一起亦未見顯著的層理構造,顆粒大小一般為3-10公分,也常夾半公尺的火山巨礫或火山彈。本嶼的岩石單位可分為最底部的凝灰岩與凝灰質集塊岩之火山碎屑岩層、上覆之兩層熔岩流,以及最頂部之火山灰及火山渣錐。此等岩石單位之特性描述於次: 火山碎屑──主要為噴發至空中後掉落之火山灰與火山碎屑所凝結而成。其間常夾有粗粒,甚至巨礫之火山渣或火山礫。此是本島最底部的一層岩層。本層在島中央及東部構成本島之骨幹。在南端碼頭、東北岸之斷崖面上,以及東岸最高峰之底部海岸一帶均可見到其出露。其中以南岸出露最多,北岸出露規模最小。而東岸部則可以清楚地見到由島中心向外傾斜15-30度其水平之層理。 玄武岩岩流 此種岩流有上下兩層,部分區域可見夾層之凝灰岩。底部岩流是由熔岩沿裂隙漫流至地表,而在凝灰岩山丘所構成之地形面上之低窪處形成熔岩池,層層疊置冷凝而成。以矽質玄武岩為主,並構成海拔0~50公尺左右之地形面。岩石呈黑色,含橄欖石斑晶。底層玄武岩之裂隙節理發育,海浪侵蝕形成海蝕洞與海蝕溝 。上部岩流形成本島東半部較高處,約在海拔50公尺以上部分之地形面,以高鋁玄武岩熔岩流為主,其岩石一般呈黑色,有白色長石斑點,表層多氣孔。 凝灰岩及火山渣小丘  本島中央兩處最高峰由凝灰岩及火山渣所構成。其形成之環形火山口原始地形面尚可清楚地在地形上顯示出。火山渣錐為本島最高峰,以各種粒徑不等的火山渣所堆積而成,應是伴隨最後一期火山作用之產物。彭佳嶼為一火山島,火山爆發,先堆積了火山碎屑物。其後,岩漿沿裂隙上升,漫流地表,層層堆疊,造成今日之彭佳嶼。
範圍:
台灣北部
管理權:
自然科學博物館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陽明山國家公園之火山地質(二)大油坑
陽明山國家公園之火山地質(二)大油坑
彭佳嶼集塊岩
彭佳嶼集塊岩
死磺子坪
死磺子坪
龜山島龜潭附近
龜山島龜潭附近
東北角沿海空拍全景
東北角沿海空拍全景
硫磺谷之硫黃結晶
硫磺谷之硫黃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