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噶瑪蘭紀念公園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3747
主題與關鍵字:
原住民族|噶瑪蘭族|蛤仔難三十六社|加禮宛|紀念公園|新城鄉
台灣原住民族55個鄉鎮市地點
描述:
噶瑪蘭族昔日稱作「蛤仔難三十六社」,事實上聚落的數量已達到6、70個以上,他們自稱卡瓦蘭(kavalan),其意指為「平原的人類」,區別於居住於山區的泰雅族群,而漢人對於噶瑪蘭族的稱呼則以蘭陽溪為界,北為「西勢番」、南為「東勢番」。 到了西元1796年,吳沙帶領著漳州、泉州以及粵籍移民進墾噶瑪蘭並建立了頭城,更在不久以後其勢力就已經脅迫到噶瑪蘭族,於是在平原內部小遷徙,逐漸移往目前三星、蘇澳地區;1830年後10年間冬山鄉的加禮宛社人便逐漸南遷至花蓮北埔,成為一個新的加禮苑社聚集地,因此加禮宛的「大社」便成為噶瑪蘭族的第二故鄉。 遽聞:「噶瑪蘭」的祖先叫阿蚊(AVON),原是從東方海外的「馬瑞利願」坐船到臺灣北部登錄,然後才到蘭陽平原,後因漢人開墾進逼,開始往南方的奇萊平原遷移。花蓮縣志記載一八三五年噶瑪蘭人在花蓮最早建立的加禮宛、竹林、武暖、瑤歌、七結及談秉等六社,在現今的新城鄉嘉里一帶建立聚落致力開山墾荒,最多時人口達六千人左右,成為奇萊開發史上的農業先鋒。後因加禮宛事件,遭流放到縱谷的馬佛(光復鄉西富村)、建平(光復鄉大全村)、打馬魚(瑞穗鄉瑞北村)以及位於東海岸的磯崎、新社、姑律(立德)、石梯等地,加禮宛六社的壯大族勢從此瓦解。 噶瑪蘭紀念公園位於花蓮縣新城鄉佳里村須美基溪畔,是為紀念噶瑪蘭人的開墾事蹟,由於這裡是噶瑪蘭人移居花蓮最早的聚集地,但在漢人進入後山後漸漸成為漢人聚居地。噶瑪蘭紀念公園剛好位於住宅區內,因此成為當地居民們主要休閒、散步的好地方,讓您放鬆心情、享受自然。
日期:
三月-08
範圍:
花蓮縣新城鄉佳里村須美基溪畔
管理權:
本數位作品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典藏。

授權聯絡窗口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地址:904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電話 : (08)7991219#235
傳真 : (08)799355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達悟族祭儀--東清部落拋船
達悟族祭儀--東清部落大船下水
達悟族祭儀--紅頭部落大船下水
達悟族祭儀--蘭嶼部落堆置禮芋
達悟族祭儀--紅頭部落銀盔
達悟族祭儀--漁人部落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