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人類學
臺灣原住民族
總類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家與藝術家資料庫
音樂家作品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96年度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建立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家與藝術家資料庫
邵族--杵音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8329
著作者: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主題與關鍵字:
原住民族|邵族|南投縣|歌謠|魚池鄉|杵音
台灣原住民族歌謠
描述:
邵族最著名的樂舞是杵音,杵音源自於婦女舂米的韻律聲音,後來加上歌謠成為了一首杵歌,再加上身體的律動而成了杵舞,是最具特色的文化風采,更是豐年祭儀中最重要的一部份,當族人在頭人家舂起石音時,正是邵族豐年祭的前奏。 「舂石音」的由來係邵族人以前住在Tarinkwan舊社時,水稻種植於Lalu的週邊,族人將稻穀從Lalu運回Tarinkwan,將稻穀曝曬,然後去殼,邵族人去稻殼的方法是由婦女用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因各家各戶同時槌打去殼,造成部落叮叮咚咚的聲響,後來族人覺得合乎音感,且相當悅耳,就發展而成了「舂石音」。 舂石音的杵是由長短粗細輕重各式所組合而成,長度約160至240公分,舂石音時每人每執一杵,繞著杵石成一圈,各人按照負責的節拍舂擊杵石,隨即發出音階不同的聲響,由於杵的材質有所不同,又有粗細長短,堅疏輕重之分,因此敲擊在杵石時所發生的聲響也會有不同的音階,而組合成多種不同節奏的杵音,旁邊則有數名族人,各人手持著長短不一的竹筒擊地附合,讓應合的聲響更為美妙,叮噹咚康的杵音,再加上共鳴應合的竹筒聲,就形成了邵族人家迎接新年到來的喜悅前奏。
日期:
三月-08
管理權:
本數位作品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典藏。
授權聯絡窗口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地址:904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電話 : (08)7991219#235
傳真 : (08)799355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三月-08)。[邵族--杵音]。《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3/49/35.html(2015/05/25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3/49/35.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邵族豐年祭
邵族文化
稻穗
邵族
杵舞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