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包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7559
主題與關鍵字:
皮雕|皮包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典藏文物
描述:
皮包為側背書包狀,為皮雕工藝創作作品,上面雕有幾何圖形的組合,如菱形紋、圓形、三角形太陽形等,皮雕上施以綠、藍、紅、黃等色來點綴裝飾。。而其接縫處則穿圓孔再以黑色皮革串編之。鄒族的皮革揉製技術向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群之翹楚,而皮革製品也廣泛出現在鄒族的部落裡,從皮帽、披肩、到煙火袋…等,都充份的反應出鄒族對於皮革製品高超的揉製技術。傳統鄒族男子衣服的材料大多以皮革為主。將所獵獲的動物,揉製成帽子、背心、披肩、上衣、套袖、胸飾、後敞褲(或稱綁腿褲)、包狀似鞋子,以及火具袋等皮質衣物。成年男子於接受成年儀禮之後才可戴皮帽。盛裝時,帽頂傳統上會插有鷹羽或鷲羽毛一至四支,今則多使用帝雉的羽毛,目的均在彰顯男子的勇敢英武。除了皮製衣物外,族人們也常以麻布和棉布為衣料。男子禮服為以紅、黑棉布裁剪而成的長袖長上衣,正反兩面(黑、紅)均可穿著,內穿胸衣及胸袋。在儀式祭典如小米豐收或戰祭等場合,多穿戴紅色配以盛裝,平常則著黑色的一面。女子衣服大多以棉布、絲,或綢緞裁製而成。衣服形制有頭巾、長袖短上衣、胸兜、單片式長裙、腰帶,及護腳布等。成年女子平時以黑色頭巾纏頭、兩端多施有直線繡和十字繡花紋,有的則附加上毛線流蘇或絨球。男女飾物有額帶、耳飾、頸飾、臂飾、手鐲、戒指,及胸飾等多種。在種類上普遍男多於女,平時女子幾乎不配飾,惟祭典時才戴之。臂飾在鄒族社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據說唯有曾與山豬博鬥而獵獲者才可配戴並擁有榮耀。
日期:
2008年2月
管理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授權聯絡窗口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地址:904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電話 : (08)7991219#235
傳真 : (08)799355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刀籠
標本名稱:刀籠
標本名稱:頭箍
標本名稱:頭箍
標本名稱:銀耳飾
標本名稱:銀耳飾
標本名稱:印旗版
標本名稱:印旗版
標本名稱:皮袋
標本名稱:皮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