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7528
主題與關鍵字:
鑄鐵鍋|食器|鍋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典藏文物
描述:
鑄鐵鍋,為清朝時代引進的煮食器具,這種形制的鐵鍋,有的鍋身大且深,有的鍋身小,有的身部二側有提耳,有的沒有提耳,主要用於煮食、蒸食用。有時候其他燒煮器皿必須放在此種形制鍋身大的大鐵鍋內來配合使用。因為這種外來傳入的鍋只是器具,不具備儀式用途,而且攜帶方便,較傳統的陶製品不易打破,所以取代了傳統的煮食具。根據學者研究,在台灣的原住民族中,除了泰雅與賽夏二族,自古就不會作陶,迄今也未發現有使用陶器的傳統之外,其他族群,包括平埔族群在內,都能作陶也都持有陶器。然而,在實際的田野調查與文獻記載,我們發現一方面這些陶作技術正在快速流失,且製陶傳統已面臨失傳與中斷的危機;另一方面有些族群,例如排灣族,雖保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且視為神物般加以對待,卻完全不知作陶技術,甚至不知陶器來源與製作者,只說是「祖先流傳」。有關排灣古陶壺,或稱古祭壺,在該族群中的神聖意義,人類學者已有相當豐富的調查與研究,不同的紋飾,形成特定的名稱、性別與價值等級,其情形在排灣與魯凱二族中,稍有差異,但基本上的紋飾都以百步蛇為主。排灣族的古壺,造型較為單純,大致上有圓形及菱形二種。前者又有圓底、平底、圈足三種之分;後者則有有耳與無耳之分。排灣族古壺的變化,也就是其藝術的表現,主要在壺身的紋飾上,係由蛇形紋、線格紋(長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曲線紋、圈點紋、及斜條紋等五種紋飾綜合交替變化而成。這些紋飾,主要以刻劃陰紋,及壓印陰紋為主,部份蛇形則以浮雕或附黏的方式為主,是古壺中最尊貴者。亦有一些蛇形,頭部以浮雕或附黏為之,蛇身則以陰紋刻劃方式呈現,頗具趣味。排灣族人視古陶壺為祖先神靈的化身或居所,甚至有太陽卵生的祖先傳說。陶作技術發達的阿美族,陶匠以女性為主。除了在一般的生活器具外,也有一些專為宗教需求而存在的祭瓶,以較複雜的陶作技巧,在造型上顯示了較為多樣而別緻的創意。阿美族祭壺有男女性別之分,男的稱作dewas,由男性持有,造型粗厚,用於祭祀與獵首有關的男神;而女的稱為tsiukan,由女性持有,造型細薄,用於農耕儀禮的穀物祭祀之用。阿美族的祭瓶和排灣族的祭壺不同,雖然二者均為神聖之物,但阿美族的祭瓶不被當作祖靈的化身或居所,而是盛酒祭拜之用,族人每人一瓶,當其死亡時,祭瓶亦作為殉葬品,與屍體同埋於墓中。其他族群的陶器在形制上雖然較為多變,但都是為了實用而有的生活器具,如甑、缶、壺、碗、瓶等,相對上,在藝術的表現或審美的需求上,明顯不足。若從藝術創作的觀點來看,達悟(雅美)族的陶作,尤其是陶偶的製作,則顯得格外富於趣味與創意。所有的男性均為陶匠。其製陶過程,土質不加細沙,質地較為鬆脆易毀,每年均需製作新器,因此而保存了陶作技術的持續流傳。製陶方法為本島原住民族未見的圈泥法。達悟(雅美)族也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唯一會利用器具製作剩餘的陶土,隨意捏塑陶偶玩具的族群。這些陶偶,造型拙樸,取材多樣,充滿生活樂趣與溫馨,例如母親懷抱小孩、下船典禮儀式、大人打小孩屁股、二人舂米的情景等,沒有任何社會階層或宗教信仰的制約,充分傳達了該族樂天知命、達觀幽默的族群天性。
日期:
2008年2月
管理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授權聯絡窗口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地址:904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電話 : (08)7991219#235
傳真 : (08)799355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標本名稱:陀螺
標本名稱:陀螺
標本名稱:布片(白縞)
標本名稱:布片(白縞)
標本名稱:鉈籠
標本名稱:鉈籠
標本名稱:火藥囊
標本名稱:火藥囊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木鈴
標本名稱:木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