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壺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7029
主題與關鍵字:
排灣族|陶器|壺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典藏文物
描述:
此類陶壺稱為sa lalumegan哭壺。sa lalumegan有被叮嚀之意。族人稱它為會哭的陶壺,這一類古陶壺和maka tuvung(來自完整)很相似,它的脖子稍長,體型較小,有些小到拳頭一般大,全身沒有圖紋,性別都為母壺,屬於pasazaleman(迎靈)儀式時的占卜壺,通常是由部落mamazangilan vusam(太陽氏族種子家庭)或靈媒保管,不能用在婚嫁時的聘禮或分家時的信物。傳說中,有一個能預知未來的祖靈叫sa lalumegan,知道kalevelevan(天庭)和tariteku(地獄)裡發生的事,一個部落即將發生重大災難時,他會預先向部落的人警示,會在陶壺裡哭,陶壺因此會發出嗡嗡嗡嗡的哭聲,部落的靈媒聽到了,便會去卜問探明究竟,所以族人稱之為哭壺,他的輩份僅次於maka tuvung(來自完整)陶壺。 台灣自古即有陶器,七千年前的史前時期即有繩紋陶的出土,原住民各族中保有陶器的有排灣、魯凱、雅美、阿美、布農和鄒族,而仍能製作或保留技術的只有雅美、阿美、曹和布農了。排灣族制陶技術已完全失傳,現有陶罐為祖先所流傳下來,並認為有靈性,上塑有蛇紋或飾以圈形幾何紋,作為婚嫁聘禮或祀祭供器。陶罐大都屬貴族所有,象徵地位和財富。陶器在原住民生活中有著不同的功能,其中最普遍且最重要的,就是當作盛物的容器以及用來調製各種食物的飲食調理用品,譬如阿美族及雅美(達悟)族常見的汲水陶壺、盛飯或湯的陶碗,或是阿美族與北部平埔族群用來蒸米的陶甑、陶鍋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日期:
2008年2月
管理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授權聯絡窗口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地址:904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電話 : (08)7991219#235
傳真 : (08)799355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標本名稱:棉線
標本名稱:棉線
標本名稱:木鈴
標本名稱:木鈴
標本名稱:銅鑼
標本名稱:銅鑼
中文名稱:小籐盒(AT000663)
中文名稱:小籐盒(AT000663)
標本名稱:椰殼匙
標本名稱:椰殼匙
標本名稱:火藥囊
標本名稱:火藥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