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具(文物陳列館)-竹耙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6770
主題與關鍵字:
阿美族|竹製|耙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典藏文物
描述:
阿美族竹耙,竹耙的作品全都是以竹子做出的,耙的部分以數片長形竹片,竹片前端曲成L形,排列成一扇形,再用一橫擺竹片與鐵絲纏繞作為固定。在竹柄與耙的地方做卡榫來連接固定。是阿美族的農具。在農耕方面,台灣的山地氣候從溫帶到熱帶變化極廣,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的台灣原住民社會採取「山田燒墾」、「刀耕火種」或稱為「游耕」的耕作方式。這種盛行於熱帶雨林的耕作方式,首先是考慮不同土地的輪耕,以焚燒的方式來開墾土地,耕作時不施肥不用獸力,人是唯一的勞動力。在耕作中所使用的農具,為型制簡單的掘棒和手鍬。整個游耕的循環週期為:擇地、砍伐、焚燒、耕作、休耕、再則新地五階段。游耕農業在熱帶地區被視為是效率高且能與生態保持平衡的適應方式。台灣原住民族除蘭嶼雅美族主要從事漁業之外,其他大都從事農耕。其耕作方式是以「山田燒墾」方式為主。兼事狩獵、畜養與捕魚。農作物的種類,各族群多寡雖有不同,但小米、黍、旱稻、薯、芋為各族群所共有的基本作物。大體上山區各族群以種植小米、旱稻、薯、芋為主,靠近平原的地區,則以水稻和旱稻為主。阿美族和邵族人水稻生產較發展,以使用耕牛,耕作方式基本與漢族相似。其次為排灣族,在各族群農耕中也居於較先進的地位。在農作物種類之中,玉蜀黍、花生、蠶豆、苧麻、煙草的種植也很普遍。此外,各族群還種植一些蔬菜、果樹以及工藝原料之類,但種類多寡,各族群頗有差異。而蔥、酒、辣椒、南瓜、香蕉、棕欗、木瓜、藤、竹等,幾乎各族群都有。
日期:
2008年2月
管理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授權聯絡窗口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地址:904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電話 : (08)7991219#235
傳真 : (08)799355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標本名稱:髮簪
標本名稱:髮簪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椰殼匙
標本名稱:椰殼匙
標本名稱:月桃方盒
標本名稱:月桃方盒
中文名稱:材薪(AT001461)
中文名稱:材薪(AT0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