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簍(大港口住家)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6746
主題與關鍵字:
阿美族|藤編|背簍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典藏文物
描述:
細籐篾以透孔六角編法製成,方底方口呈長方柱形,四邊以籐條支柱外框加固,支柱向下延伸為底座的腳,向上延伸為口緣長邊的二圈提把。由於泰雅背簍多採額運法,故前側提把下常繫有籐編單條背帶。此件背簍推測採用前額背運的方式,使用單條背帶繫於提把兩端,將背帶中央繞過前額近頭頂處,讓背簍垂於後背上,背負物越重則身體越向前彎,雙手空出可以處理其他的事情。此種搬運法適於走傾斜山路時使用。木工是男人的工作,每個男人多少都會做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具。主要的材料來源一是砍伐樹木,二是撈取流木。由他們所用的器具來看,似乎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鐵器,且知道如何製鐵,技術由何而來目前還不清楚。製成品包括飲食器具(如木盤)、加工食物的器具(如杵臼)、農具(如榨油機)、交通運輸工具(如車輪)、武器(如木盾)、玩具和紡織用具(如織布機)等。藤是阿美族應用最廣的編器材料,它不易折斷,各種編法都適合。但是,有時為了加強硬度或細密度,會加入竹材。編器的技術非常豐富,不需要很多器具,就可編出各種優美又實用的器物。整理材料時僅需長刀與小刀兩種,另外,只有在做最細密的編織時,才需要小鑽及小木棒將細縫敲緊。編織法包括斜紋編(又分為疏斜紋編、密斜紋編、有股斜紋編)、六角編(又可分為透孔六角邊和三角編)、柳條編、方格編、繞編、絞織編、螺旋編等七種。而編器在製作之初,最重要的就是起底,因為底部的編法不同,會使器物的型態不同。他們常用的起底法包括方格編底、斜紋編底、六角編底、螺旋編底等四種,再配合上述的編織法,就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造型及功能的編器。至於修緣法,有剩篾倒插法、加篾紮邊法、夾條縫紮法、8字形邊法等四種。製成品的用途範圍廣大,光是簍子就有很多不同型制,如提籃形背簍(aluvu)、有圈足提簍(vavunatsan)等。一般盛置儲藏用具也很多是用藤編的,如置物包(kopil)、置物筐(vavulatsan)、瓢形漏斗(tserlingnga’)等。另外,也有整理穀物的器具,如篩子(sa^ciwa^cju)和蓆子(fasula);以及漁撈用器具,如魚筌(rakare)。另外,也會編成帽子和雨衣,相當實用。
日期:
2008年2月
管理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授權聯絡窗口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地址:904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電話 : (08)7991219#235
傳真 : (08)799355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標本名稱:服飾-頭巾
標本名稱:服飾-頭巾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毒刺
中文名稱:玻璃手環(AT003131...
中文名稱:玻璃手環(AT003131...
中文名稱:方形高腳木箱(AT0011...
中文名稱:方形高腳木箱(AT0011...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木鈴
標本名稱:木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