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盤(大港口住家)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6718
主題與關鍵字:
阿美族|瓷器|碗盤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典藏文物
描述:
阿美族陶瓷製的淺形碗盤,底為灰藍色,盤中繪有兩條藍色魚的圖形,也有放射狀半圓形畫法,中間有類似植物的圖案。阿美族陶瓷製的淺形碗盤,底為灰藍色,盤中繪有兩條藍色魚的圖形,也有放射狀半圓形畫法,中間有類似植物的圖案。製陶是婦女的工作,不是很專門的技術,僅是農忙之餘的副業。然而,由於陶土分佈的地點,以及是否有多餘人力從事製陶等因素的影響下,形成幾個製陶的中心,如太巴塱、里漏、貓公、加里猛狎等。其餘部落的族人,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向這些中心換取所需的陶器。製陶的工具主要是陶拍,用木材製成的掌型木板;托子,天然礪石;竹刮刀,竹板削成的刀狀物品。製陶的技術則有拍拖術、模製與手製三種,並採用露天燒法。陶器種類包括水壺、飯碗、飯鍋、陶甗、酒杯和酒瓶等。水壺稱為atomo,是搬運飲水用的工具。圓腹狹頸,兩側有提把。飯鍋稱為sahamajan,是煮飯用具,形狀像砂鍋。陶甗是蒸食物的用具,稱為tatolonan,形狀像葫蘆,是由兩個飯鍋疊起來的,上面那隻的底有許多小孔,可將水灌入。再鋪上芋頭等葉子,就可蒸煮食物。這些器具上很少有花紋雕飾,頂多也只是幾何紋路,或將之磨光以求美觀。根據學者研究,在台灣的原住民族中,除了泰雅與賽夏二族,自古就不會作陶,迄今也未發現有使用陶器的傳統之外,其他族群,包括平埔族群在內,都能作陶也都持有陶器。然而,在實際的田野調查與文獻記載,我們發現一方面這些陶作技術正在快速流失,且製陶傳統已面臨失傳與中斷的危機;另一方面有些族群,例如排灣族,雖保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且視為神物般加以對待,卻完全不知作陶技術,甚至不知陶器來源與製作者,只說是「祖先流傳」。
日期:
2008年2月
管理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授權聯絡窗口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地址:904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電話 : (08)7991219#235
傳真 : (08)799355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標本名稱:服飾-頭巾
標本名稱:服飾-頭巾
標本名稱:布片
標本名稱:布片
標本名稱:服飾-裙
標本名稱:服飾-裙
標本名稱:布片(白縞)
標本名稱:布片(白縞)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服飾-頭巾
標本名稱:服飾-頭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