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人類學
臺灣原住民族
總類
器物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96年度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建立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家與藝術家資料庫
杵(梅山社住家)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6622
主題與關鍵字:
布農族|杵|飲食器具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典藏文物
描述: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中,都有使用杵和豎臼加工處理食物的記錄。雖然功能類似,但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卻不相同。此為飲食器具之調製工具,係布農族人所用,主材為木,兩旁厚而圓,中間為手拿一體成形之杵,顏色為深褐色。木杵是用一根整塊木材去刨削製作的。木杵的前後兩端刨削成圓柱形,在中間的部份,削成較兩端細的圓柱形,以方便握住木杵。不分性別,男女皆可使用。用手舉起的木棍是「杵」,具有搗米的功用;平放地面放置小米粒並接受擊打的凹形器具叫「臼」。將收成、曬乾後的小米穗束,放入臼內,雙手持用杵,經由不斷地舂搗,可剝離出小米粒。待匯集小米粒後,注意保持乾燥以避免受潮,可維持一段時日的保存儲藏。如果要製作傳統食物,如香蕉餅等。可將煮熟的小米和糯米或是小米和香蕉放入臼內,也是雙手持用杵,經由不斷地舂搗後,就可製成具有黏性的傳統食物。 木杵原本是台灣原住民各族普遍使用的工具,大多是用來搗小米用的,也有傳遞訊息的功能。邵族與布農族都利用木杵所打出有音階的聲音,可說是邵族與布農族的代表音樂,也就是「杵音」。 布農族是以木杵的長短及粗細的不同,先後敲擊於石板或屋的大石塊上,所產生出來的聲音為杵樂。過去曾經用於實用上,也就是把粟米置於石板上,藉著木杵的敵擊使之脫殼,如今已完全當純粹的樂器演奏。 布農族木杵的演奏,通常在六到十枝木杵的合奏。木杵演奏時,一定圍成圓圈,男女不拘,演奏者左手在上,握住木杵中間部份上端,右手則執下端。開始時一定先由一位演奏者(過去一定是祭司lisigulusan)敲擊石板四次之後,大家再依一定的模式此起彼落的在時間差之內演奏,因此而產生複音及複節奏的現象。
日期:
2008年2月
管理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授權聯絡窗口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地址:904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電話 : (08)7991219#235
傳真 : (08)799355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作者不詳(2008年2月)。[杵(梅山社住家)]。《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3/42/8b.html(2015/05/25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3/42/8b.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梅山社住家
木杵
小米
石板
祭司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標本名稱:骨杓
標本名稱:銀耳飾
標本名稱:毒刺
標本名稱:服飾-頭巾
標本名稱:寢具
標本名稱:椰殼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