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邵氏蟾蜍角鮟鱇

學名:Bufoceratias shaoi

台灣俗名:邵氏蟾鮟鱇、深海鮟鱇

大陸名:邵氏蟾鮟鱇

中文種名:邵氏蟾蜍角鮟鱇學名:Bufoceratias shaoi台灣俗名:邵氏蟾鮟鱇、深海鮟鱇大陸名:邵氏蟾鮟鱇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3299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Pietsch, Ho & Chen,   2004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雙角鮟鱇科
描述:
型態特徵:身體側扁,呈圓盤形;表皮附有發達微細棘;口中大,口裂未延伸過眼部睛;蝶耳骨具棘;舌頷骨雙頭型;胸鰭位於身體中央偏後、無色素覆蓋;鰓孔位於胸鰭基部後方,孔小,約15mm;背鰭及臀鰭鰭條僅非常少部分皮膚具色素覆蓋;尾鰭鰭條皮膚無色素覆蓋;背鰭、尾鰭及臀鰭幾乎相連接,尾柄部位不明顯;吻觸手基部位在背部中央,分支相當發達,且具有相當多的細絲;牙齒分佈不甚密集,下頷齒略為較強壯且長;鋤骨較為平直,牙齒左右各四齒。吻觸手長73% SL;頭長45% SL;頭高52% SL;額骨外側最窄長12% SL;兩蝶耳骨棘長32% SL;上頷長35% SL;下頷長50% SL;眼部睛直徑長5% SL。主鰓蓋骨上分叉約為下分叉的71%,上下角度約60度。吻觸手附肢相當多且細;除側分支及細絲末端外皆有色素覆蓋;前附肢可分為兩束,可分為兩束,位於餌球上方及側面,一束有四條主分支長有細絲,另一束為數量相當多的細絲所構成;側分支一對,約位於餌球基部,具有數條較粗短之主分支,其間及上面皆長有數個細小但長度不一之細絲;最下方主分支基部有短小之細絲,其餘則無;末端乳突分支位於餌球上,無其他細絲附著,不具色素;開孔位於末端乳突後方基部。
棲所生態:屬大洋深層性,可能接近底棲。
地理分佈: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附近及西太平洋臺灣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無。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08 10:31:3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