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赤魟

學名:Dasyatis akajei

台灣俗名:赤土魟、紅魴、牛尾魴

大陸名:赤魟

中文種名:赤魟學名:Dasyatis akajei台灣俗名:赤土魟、紅魴、牛尾魴大陸名:赤魟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3140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Müller & Henle, 1841)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魟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2倍。吻端較短而呈圓錐狀突出,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4,約比眼間隔大1.8-2倍。眼頗小,稍突起;眼徑幾與噴水孔等大。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2.3-2.5倍。口底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兩側各另具細小乳突1個。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2-2.7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具一低的皮褶,約與吻長相等,而腹側面則有比較明顯延長的皮褶,比背面皮褶長有1倍餘。幼體完全光滑,或頭後正中肩帶上具一平扁棘。成體頭後至尾刺前具一列小棘疏散排列,尾上幾個棘較大,平扁延長而尖利,尾刺之後沒有細小棘,若有也很稀疏;肩區內外具棘2短行,眼後具小刺1小群。體赤褐色,大者較深,體盤邊緣淺淡;眼前和眼下、噴水孔上側和後部及尾的兩側則為赤黃色。腹面近邊緣區橙黃色,中央區淡黃色。
棲所生態:常出現於沙泥底部的珊瑚礁和河口地區。以小魚和甲殼動物為食。卵胎生,一胎多達 10隻。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泰國等海域。臺灣分布於周緣各海域。
漁業利用:為暖溫性近海底棲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01 15:33:29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