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大頭多齒海鯰

學名:Netuma thalassina

台灣俗名:成仔魚、成仔丁、銀成、白肉成、臭臊成

大陸名:大頭多齒海鯰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2920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Rüppell, 1837)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海鯰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頭部略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頭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端窄。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頜骨具銳利齒帶,腭骨則具一對略呈卵圓形的齒帶,一對與其緊靠而略呈卵圓形的齒帶以及在後方有一對大而呈三角形之齒帶;口邊有鬚3對。第一鰓弓具12-15鰓耙數。體無鱗,黏液膜易落。背鰭有I銳利硬棘及6-7軟條,硬棘具有毒腺,後方具一脂鰭;左右胸鰭各具I硬棘,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腹鰭軟條14-17;尾鰭深分叉形。體背呈藍灰色,體側灰白色,腹部淡白。各鰭略偏黃;脂鰭具黑緣。以前所記載之泰來海鯰(Arius thalassin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沿岸之底棲性魚類,喜歡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地形環境,常會至河口區覓食,甚至河川下游,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夜行性,具築洞而居之習性,偶會集結成群。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且有毒腺,是其防止其它魚類攻擊的利器。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紅海,東至玻里尼西亞,北至琉球,南至澳洲皆有發現。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在春、夏季時常為流刺網、延繩釣及底拖網所獲,亦是釣友在河口區域常釣獲的魚種。由於魚肉腥味較重,故經濟價值不高,可以用枸杞、當歸等中藥燉煮去腥食用。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05 11:42:59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3(FAO,1999)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絲鰭海鯰
中文種名:絲鰭海鯰
中文種名:葡齒褶囊海鯰
中文種名:葡齒褶囊海鯰
中文名:內爾海鯰
中文名:內爾海鯰
中文種名:斑海鯰
中文種名:斑海鯰
中文種名:雙線多齒海鯰
中文種名:雙線多齒海鯰
中文種名:大頭多齒海鯰
中文種名:大頭多齒海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