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棘線鮋

學名:Ocosia spinosa

台灣俗名:棘裸絨鮋、石狗公、石頭魚

大陸名:棘線鮋

中文種名:棘線鮋學名:Ocosia spinosa台灣俗名:棘裸絨鮋、石狗公、石頭魚大陸名:棘線鮋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2853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Chen, 1981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鮋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眼大,吻長約等於眼徑。淚骨及第二眼眶骨區具1棘;前鰓蓋骨4-5棘。口略小,斜裂,下頜略突出於上頜。頭體皆無鱗片。背鰭起點延伸至眼上方,硬棘粗長,一般具XVI,背鰭第I棘短小;第II棘最長,各棘間之鰭膜具淺缺刻,前方數棘間之鰭膜約略僅有2/3硬棘長,軟條8-9;臀鰭硬棘III,軟條5-6;胸鰭略短,無游離鰭條,後端只可達肛門處,鰭條12。體及各鰭一致為粉紅色,有時具紅褐色的斑駁散在體側上;頭、體及各鰭上則散布小暗斑或斑駁。有些學者(Nakabo, 2002)將此魚種併入前鰭鮋科(Tetrarogidae)。本種與裸線鮋(Ocosia vespa)之若干形質極為相似,有必要進一步的研究。
棲所生態:棲息於大陸棚邊緣軟質底部。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佈:分布於臺灣西南部及東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21 14:27:19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Fishbase(2008);Chen, L.-C. (1981) Scorpaenid fishes of Taiwan. Q. J. Taiwan Mus. (Taipei) v. 34 (nos. 1/2): 1-60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中國小砂
中文名:中國小砂
中文名:印度小公魚
中文名:印度小公魚
中文名:隆背小砂
中文名:隆背小砂
中文名:南美擬沙丁魚
中文名:南美擬沙丁魚
中文名:中國小砂
中文名:中國小砂
中文名:白鰭飛魚
中文名:白鰭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