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稜鬚蓑鮋

學名:Apistus carinatus

台灣俗名:獅子魚、國公、白虎、鬚蓑鮋

大陸名:稜鬚蓑鮋

中文種名:稜鬚蓑鮋學名:Apistus carinatus台灣俗名:獅子魚、國公、白虎、鬚蓑鮋大陸名:稜鬚蓑鮋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2827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Bloch & Schneider, 1801)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鮋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側扁。頭中大,頭背棘稜低弱。眶前骨具3棘,棘較長。口大,端位。腭骨具細齒。下頜有3長鬚。體被細鱗。背鰭連續,有淺的缺刻,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XIV-XV,軟條 8-10;臀鰭基底稍長於背鰭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III,軟條7-8;胸鰭尖長,末端延伸至臀鰭基底後;其下方具一游離鰭,具鰭條11-12;腹鰭胸位;尾鰭圓形。體側上部灰藍色,下部淡色。背鰭硬棘部具一大於眼徑的黑斑;各鰭淡白,散在暗色斑駁。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的軟質底部。潛水者在適當的棲息地能偶然遇見他們,尤其是在晚上。白天期間,會埋藏身體於沙中,僅僅暴露眼部。 當被驚擾時,會展開長長的胸鰭,利用其上明亮的顏色來制止掠食者。 捕食時會使用它的鰭把獵物驅趕至一角,並且利用下頜敏感的觸鬚來探察埋藏在底部的獵物,主要以甲殼類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與波斯灣,南至南非的納塔爾,東至印度與菲律賓,北至臺灣與日本,南至澳洲南部。臺灣的西、南、北部及各離島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中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09 13:27:15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Poss, S.G. and K.V. Rama Rao, 1984. Scorpaenidae. In W. Fischer and G. Bianchi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sheets for fishery purposes. Western Indian Ocean (Fishing Area 51). Vol. 4. FAO,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黃小砂
中文名:黃小砂
中文名:紫斑鰭飛魚
中文名:紫斑鰭飛魚
中文名:刺海馬
中文名:刺海馬
中文名:錘氏小砂
中文名:錘氏小砂
中文名:異葉公鯷
中文名:異葉公鯷
中文名:竹筒鮻
中文名:竹筒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