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大頭白姑魚

學名:Pennahia macrocephalus

台灣俗名:帕頭

大陸名:大頭銀姑魚

中文種名:大頭白姑魚學名:Pennahia macrocephalus台灣俗名:帕頭大陸名:大頭銀姑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2481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Tang, 1937)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石首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側扁,背、腹緣略呈弧形。頭大,身體短而高;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長等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瞳孔後緣;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內列齒細小呈絨毛狀,前端中央無齒,左右側齒中斷不連續,下頜內列齒擴大為犬齒,下頜前端中央突起具一小撮細齒; 吻緣孔5個,圓形的中央緣孔在吻緣葉上方,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 吻上孔3不過,孔小呈弧形排列;頦孔6個,中央4孔在頤縫合周圍呈梯形排列,前2孔距離較後2孔距離近,外側孔在後。鼻孔2個,卵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細長,最長鰓耙為鰓絲的1.5倍以上。頭部被圓鱗,餘被櫛鱗,背鰭軟條部和臀鰭基有一列鞘鱗,尾鰭基部2/3有小圓鱗。耳石為白姑魚型,即三角形,腹面蝌蚪形印跡之「尾區」呈「T」字型,末端僅彎向耳石外緣。胸鰭基上緣點約和背鰭基起點相對,位鰓蓋末端下方;腹鰭起點較背、胸鰭基起點為後;尾鰭楔形;臀鰭的第二硬棘為眼徑長的1.2-1.6倍。腹腔膜具黑褐斑,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9個,鰾為白姑魚型,附枝18-20對,僅有腹分枝,第二對以後呈翼形開展。體側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銀白色;背鰭淺褐色,末緣深褐色;尾鰭淺褐色;臀、腹及胸鰭幾近無色。口腔灰黑色。鰓腔黑褐色。鰓蓋後緣無明顯的暗色斑塊。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水深100公尺內之砂泥底海域,一般在40-60公尺間,產卵季來臨時有集結洄游之習性,以小型魚類、甲殼類等為食。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馬來半島、沙勞越及爪哇,東至台灣海峽。台灣分布於西部、北部及澎湖海域等。
漁業利用:全年皆有漁獲,春夏間繁殖季是盛產期,在台灣是重要的底棲漁獲物,產量高。主要漁法是底拖網及延繩釣。肉質佳,適清蒸或油炸。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11-10-29 00:00:00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斑鰭白姑魚
中文名:斑鰭白姑魚
中文種名:紅牙
中文種名:紅牙
中文種名:屈氏叫姑魚
中文種名:屈氏叫姑魚
中文名:大頭白姑魚
中文名:大頭白姑魚
中文名:白姑魚
中文名:白姑魚
中文名:皮氏叫姑魚
中文名:皮氏叫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