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紅紫鸚哥魚

學名:Scarus rubroviolaceus

台灣俗名:紅鸚哥、紅衣、青衫(雄)、紅海蜇(雌)、紅黑落(雌)

大陸名:鈍頭鸚嘴魚

中文種名:紅紫鸚哥魚學名:Scarus rubroviolaceus台灣俗名:紅鸚哥、紅衣、青衫(雄)、紅海蜇(雌)、紅黑落(雌)大陸名:鈍頭鸚嘴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2458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Bleeker, 1847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鸚哥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而略側扁。初期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隨著成長其前額突出,使吻之背側呈陡直狀。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具0-3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6-7鱗;下列為1-3鱗。胸鰭具14-15軟條。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之尾鰭為截形而稍凹,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則為新月形,上下葉十分延長。IP期之體色為紅褐色,背部色澤較深,而腹部較淺些;鱗片之中間位置具1或2條棕色條紋;頭部、胸鰭、腹鰭及尾鰭為紅棕色,背鰭及臀鰭為淺紅棕色,背鰭並有深色之外緣。TP期之體色為藍綠色,背部之鱗片一半為黃色,一半為綠色,胸部為黃綠色,並延伸至尾柄部;眼下緣以上之頭部為深橄欖色;鰓蓋為橙色,並混有綠色;背鰭為淡橙色,並具藍綠色,外緣色澤較淺;腹鰭為橙色,外緣為藍色;尾鰭為黃綠色,上端及下端為藍綠色,背緣處並有藍色小點呈垂直分佈。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岩礁底質水域,尤其是圓石斜坡,或珊瑚底部。常在較陡峭的礁岸發現它們成群的游動,大的成魚通常在較深處的斜坡上部上。以藻類及底棲生物為食物。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由東非南至南非的德爾班,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琉球與夏威夷群島,南至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與大堡礁的南方。東太平洋:加州灣到加拉巴哥群島。台灣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全年均有產,以夏季為盛產。中大體型的食用魚類,相當常見。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00:00:00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Review and doubtful species of Scaridae of Taiwan(Liao et al., 2004)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棕吻鸚哥魚
中文名:棕吻鸚哥魚
中文種名:高額綠鸚哥魚
中文種名:高額綠鸚哥魚
中文種名:綠頜鸚哥魚
中文種名:綠頜鸚哥魚
中文種名:高鰭鸚哥魚
中文種名:高鰭鸚哥魚
中文名:姬鸚哥魚
中文名:姬鸚哥魚
中文種名:雜紋鸚哥魚
中文種名:雜紋鸚哥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