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眼斑雙鋸魚

學名:Amphiprion ocellaris

台灣俗名:公子小丑

大陸名:眼斑雙鋸魚

中文種名:眼斑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ocellaris台灣俗名:公子小丑大陸名:眼斑雙鋸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2320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Cuvier, 1830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雀鯛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 1.8-2.2倍。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圓錐狀。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鋸齒;各鰓蓋骨後緣皆具鋸齒。體被細鱗;側線之有孔鱗片 34-48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圓形,硬棘X-XI,軟條 13-17;臀鰭硬棘II,軟條11-13;胸鰭鰭條15-18;雄、雌魚尾鰭皆呈圓形。體一致呈橘紅色,體側具3條白色寬帶,分別為眼後白帶呈半圓弧形;背鰭下方的白帶呈三角形;尾柄上為垂直白帶,幼魚沒此帶。各鰭具黑色緣。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潟湖及珊瑚礁區,棲息深度可達約15公尺。和海葵具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Stoichactis kenti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群聚生活,雌、雄魚均具有護巢護卵之行為,通常由一隻體型最大之雌魚帶領一隻體型第二大且具生殖能力之雄魚,其它成員包括無生殖能力之其它中成魚和一群稚魚。當最大雌魚失去後,則依雄性之順位變性成雌魚而遞補。以藻類、魚卵和浮游生物為食。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安達曼海至菲律賓,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西北部。台灣發現於南部、東南部、澎湖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本身體色豔麗以及與海葵共生之習性,使其成為受歡迎之水族觀賞魚。目前已能人工繁殖。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00:00:00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黃斑光鰓雀鯛
中文名:黃斑光鰓雀鯛
中文種名:雷克斯刻齒雀鯛
中文種名:雷克斯刻齒雀鯛
中文名:黃腋光鰓雀鯛
中文名:黃腋光鰓雀鯛
中文種名:迪克氏固曲齒鯛
中文種名:迪克氏固曲齒鯛
中文名:密鰓雀鯛
中文名:密鰓雀鯛
中文種名:藍紋高身雀鯛
中文種名:藍紋高身雀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