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印度海緋鯉

學名:Parupeneus indicus

台灣俗名:秋姑、鬚哥

大陸名:印度副緋鯉

中文種名:印度海緋鯉學名:Parupeneus indicus台灣俗名:秋姑、鬚哥大陸名:印度副緋鯉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2173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Shaw, 1803)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鬚鯛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後緣為斜向彎曲;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腭骨無齒。具頦鬚一對,末端達眼眶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5-7 + 18-21。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8-30,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5-17(通常為16);尾鰭叉尾形。體黃褐色至灰綠色;尾柄每側具一大圓形黑斑;背鰭棘部與軟條間之側線上有一金黃斑;背鰭棘部褐色,軟條部與臀鰭透明具3-4條褐色水平紋;頦鬚黃褐色。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間外圍的砂泥地,或溫暖的海草床。生性疑怯,較偏愛水域混濁的海域,常常成群或獨游於充滿底棲無脊椎生物的沙泥地上,以敏銳的觸鬚翻動著泥底,探測被受驚嚇的底棲小動物所撩起的水波,以準確的得知食物所在地,因此有些粗皮鯛及隆頭魚總是跟在它的身旁,以撿便宜的方式來發現食物。夜晚時體色變暗淡而躺在砂地上睡覺。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薩摩亞,北至琉球,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及東加等。台灣各地海域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常見之食用魚,台灣各地礁區可見,而以南部釣場較多。全年都有,夏季產量多,屬於中大型的食用魚種,不新鮮時,肉質變硬,適合紅燒。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00:00:00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黃帶緋鯉
中文名:黃帶緋鯉
中文種名:大型海緋鯉
中文種名:大型海緋鯉
中文名:金帶擬鬚鯛
中文名:金帶擬鬚鯛
中文名(學名):姬金線魚
中文名(學名):姬金線魚
中文名:印度海緋鯉
中文名:印度海緋鯉
中文名:金帶擬鬚鯛
中文名:金帶擬鬚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