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建築
台北縣古蹟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中國科技大學
文資中心
台北縣古蹟數位典藏計畫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3D模型4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類別:其他
主題與關鍵字:
古蹟
描述:
等級:縣定
所有權屬:淡水文化基金會
相關人物:馬可仕、薩姆耳兄弟
重要事件: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二次北上,清廷被迫簽訂北京條約,開放滬尾成為通商口岸。清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設關徵稅後,淡水港迅速成為北台灣第一大港,洋行林立,佔全台貿易量達六成,而以茶葉、煤、樟腦為出口大宗。當時沿著河岸分佈的五大洋行──寶順、德記、水陸、和記、怡記幾乎壟斷整個茶葉出口,而嘉士洋行早年也是以茶葉外銷聞名。 殼牌公司創辦人馬可仕.薩姆爾(Marcus Samuel)兄弟,於1878年分別在倫敦、日本橫濱成立公司,且與英商洋行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引進煤油外銷遠東地區,其主要據點均設油槽。1897年英商殼牌公司將石油生產、油輪、貿易倉儲整合,紀念其父販賣貝殼起家,遂命公司名殼牌運輸貿易公司,並買下嘉士洋行為遠東地區貿易一環。油槽有三座,分別為2500噸、1200噸及60噸。倉庫區內鋪設鐵軌接通淡水火車線,便利貨櫃裝載油品,便開啟嘉士洋行新使命。
重要文物:淡水殼牌倉庫
環境:1894年英國的嘉士洋行買下港仔溝旁的土地,並興建倉庫,經營茶葉貿易
流派特色:1897年英國煤油公司「殼牌」(SHELL)買下這裡,並建造兩座倉庫以及三座油槽,透過鐵路淡水線的一條支線,大規模經營台灣的煤油買賣。
出版者:
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技術研發中心
日期:
創建時間:日明治33年(1900年)
公告時間:890627
格式:
外觀形式:此處為臺北縣少數被指定的產業遺址,內容包含數座大小不等的倉庫及殘蹟,昔日載運貨物、油料的火車月臺。
主要構造材料:以倉庫來說興建年代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都有,這些倉庫大小不等共同特點均為約建於1870-1880年代。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以二尺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重牆,窗臺、門框架都使用泉州隴石(花崗岩)打造,窗台除厚重鐵窗外,內部也使用傳統木製門栓,內部承載使用方形磚柱及大跨距木桁架承受屋頂架構。
主要結構系統:木桁架跨距大,但樑下加支柱 有石板柱頭
語言:
中文
範圍:
地號分區:淡水
地址:淡水鎮鼻頭街22號
管理權:
實體物件管理單位:台北縣政府
數位化物件管理單位: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技術研發中心
授權聯絡窗口
中國科技大學-文資中心
閻亞寧
(02)2931-3416#2407
alexyen@cute.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作者不詳(日明治33年(1900年))。[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3D模型4]。《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0/02/30.html(2012/07/1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0/02/30.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3D模型
北京條約
同治元年
花崗岩
木桁架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3D模型3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點雲檔3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照片1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點雲檔2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點雲檔4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照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