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廈郊會館

台廈郊會館
台廈郊會館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中西合璧式會館,形式較罕見。
建築樣式:廟宇建築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台澎行郊實為台灣史上一特殊之商業團體,其所具有之功能已含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多元功能,舉凡地方上之徭役、公益、慈善、宗教、教育等事業,幾無一不由彼等倡導、創建、襄助或重振。行郊之組織,不但促進了台灣商務之發展,安定移民社會之秩序,更於社會建設提供了頗大之推動力量。   台廈郊會館建築的價值,並不僅止於其所映出澎湖傳統廟宇的特色,同時也代表早期地區性的貿易商業組織的形成與功能,及其與水仙宮廟宇並存的雙重意義。其建築並由平面的向度轉而朝二樓作立體發展的作法也十分值得注意。在歷史地位上,台廈郊的興衰始末,足以反映澎湖地區早期的移民發展過程,與台灣兩地商業貿易往來的記載。因此,台廈郊會館現今雖為名存實亡,但其在歷史上與建築上的存在價值與意義,自當為澎湖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足供後人緬懷追念。 二、時代之遠近:   台廈郊會館原本為水仙宮,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祀奉五位水仙王,自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始擴建為台廈郊會館。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水仙宮為澎湖右營游擊薛奎建宮祀之,光緒元年媽宮街商民黃鶴年等鳩資修建,並充為台廈郊會所,以為行商棲止之所。台灣陷日後,於明治三十三年(西元1900年)改稱為「台廈郊實業會館」。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台廈郊會館為典型的街屋建築類型之一。由於台廈郊會館與水仙宮為郊宮同址的組織型態,而為明確劃分二種不同使用空間的使用性質,而形成分層使用的樓房式建築。   由於與台廈郊分層使用的條件下,水仙宮乃祭祀仙人神祇之所,因此在封閉式的兩進格局中,二進的正殿為主要的祭祀場所,一進退縮的門面處理象徵山門的門廳空間,兩進之間則取拜亭與天井的意象;戶外的露台,為室內空間的延伸,具有傳統寺廟中前埕的空間意象,並具有實質的功能。   在澎湖早期的街肆建築中,即有亭仔腳的空間出現,由於街衢多呈狹小,因此亭仔腳的進深較淺,而台廈郊會館亭仔腳規模較大,且為主體建築中所延伸出去的獨立空間。   台廈郊會館為兩進式的建築平面格局,在其封閉的街屋式建築中,仍可發現其具有院型態的配置。如在正殿前安排類似後座抱廈的形制作法,普遍可見於澎湖地區中小型規模的建築中;位於二側的平頂,則可視為天井的空間元素;這兩種類型的融合,並運用以不同的天花高度變化的手法,來界定台廈郊會館密閉式建築中合院的精神。另因台廈郊的街屋建築,幾近盒狀的密實空間,缺乏門廳的緩衝空間;因此在入口門面的處理上,皆採取退凹式門面,此即澎湖地區「倒吞砱」的作法。 五、數量之多寡:   澎湖縣僅此一處。 六、保存之情況:   已修護完畢,並增添許多現代化設施。 七、規模之大小:   台廈郊會館面寬七公尺,進深十五.六公尺,屬街屋式的狹長型平面,為一二層樓之建物。 八、附近之環境:   周圍民宅正逐漸改建樓房,新舊參差,環境益顯零亂。
日期:
年代:1875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4年11月27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澎湖縣
地理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中山路6巷9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台中林氏宗祠
台中林氏宗祠
淡水福佑宮
淡水福佑宮
大溪齋明寺
大溪齋明寺
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
賴氏節孝坊
賴氏節孝坊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