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遺址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遺址
建築樣式:遺址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臧振華教授指出,大坌坑文化應是東南亞初級文化重要來源之一支。它是一處多文化層遺址,據張光直教授的推測,本遺址應有三層文化,分別為最下層的「大坌坑式繩紋陶文化」、「圓山文化」與最上居的「十三行文化」。由此可見,本遺址富藏台灣史前文化遺跡,具有十分珍貴的研究價值。 二、時代之遠近:   本遺址最早乃於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由盛清沂發現。在此遺址中最深一層的「大坌坑式繩紋陶文化」距今約有七千年的歷史,是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一層文化。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在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發現本遺址後,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及次年均再度進行發掘,由劉斌雄主持,以當地地名命名為大坌坑遺址。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張光直教授指導台灣大學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前往遺址進行抽樣性挖掘,之後張教授撰以英文專書發表,大坌坑遺址從此獲考古界認同。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大坌坑文化所屬的石器、陶器之製作精美,種類也多,甚具學術研究之指標與價值。 五、數量之多寡:   本省現僅發現十二處遺址頹古蹟,十分稀有珍貴。 六、保存之情況:   目前無管理維護,被濫葬者大肆破壞。 七、規模之大小:   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十月,台北縣政府經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的劉益昌先生等人之協助,進行範圍測定,重新公告保存範圍約有十四公頃左右。 八、附近之環境:   大坌坑遺址位於台北縣碑頭村西南方觀音山之西北麓淡水入海口之南,在觀音山西北麓海拔約三十至四十公尺之斜坡上即為遺址所在。遺址屬林口台地特定區,現仍處於公告禁建階段。
日期:
年代:距今約有七千年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81年8月10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北縣
地理位置:台北縣八里鄉小八里坌段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昭應宮
昭應宮
安平小砲台
安平小砲台
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
摘星山莊
摘星山莊
六堆天后宮
六堆天后宮
新竹金山寺
新竹金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