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砲台

滬尾砲台
滬尾砲台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門額有劉銘傳題字的砲台
建築樣式:關塞
  劉銘傳於光緒2年(1876年)所築,址在淡水街市之西,現尚存。砲臺為方形,四邊堆土城,內牆開有扶門及小窗,並設火藥庫,南向有磚拱門,門上有劉氏所題之「北門鎖鑰」石額。同時期尚有數座砲臺,如八里岔、蘇澳等。多採英、德砲臺形式。另外如光緒年建的獅球嶺砲臺,北部的砲臺今尚存數處,多為石造。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在中法戰爭後,劉銘傳有感於澎湖、基隆、淡水等海口的重要性,因此加強辦理海防,他以為「辦防必先購砲,否則雖有堅台勁旅,亦屬虛名。」因此在淡水興建了號稱「北門鎖鑰」的台灣最現代化砲台。可見這座砲台所在位置的重要以及它在歷史上的地位。 二、時代之遠近:   滬尾砲台的興建始於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而於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架設洋式大砲。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在中法戰爭中,位於滬尾紅毛樓西側的滬尾舊砲台,其原有的三尊大砲皆被擊毀。戰後,巡撫劉銘傳與閩浙總督楊昌濬受命積極籌辦台灣、澎湖善後防務。劉銘傳以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口各居台灣要隘,遂定議購砲築台。而滬尾砲台更是雇用了洋人鮑恩斯監工及砲廠總兵閔德詳勘砲台修築情形。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滬尾砲台乃仿西式構築,由於基址土鬆沙濕,為防巨砲震力,採外洋鐵水泥層累堅築,但子牆則為土牆再以鐵水泥鋪面,砲基也多為石子與鐵水泥混製。砲台平面略呈矩形,砲台內四周設磚石砌造的圓拱形兵房,兵房上覆厚土。開有門扇的圓拱形門洞,是補給用的主要出入口。門洞上方嵌橫匾一方,題「北門鎖鑰」。 五、數量之多寡:   台閩地區現有之「關塞」類古蹟共十七處。 六、保存之情況:   經過修護,目前保存良好。 七、規模之大小:   砲台佔地約一.五公頃,規模宏大。 八、附近之環境:   滬尾砲台位於油車口,西側為忠烈祠,東側建地目前為淡水高爾夫球場,北側為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基地台發射高塔所在的地點,南側道路是通往忠烈祠、滬尾砲台及淡水高爾夫球場的唯一道路,該道路保養良好,景觀亦佳。
日期:
年代:1886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4年8月19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北縣
地理位置:台北縣淡水鎮油車口4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台北水源地唧筒室
台北水源地唧筒室
桃園景福宮
桃園景福宮
忠義國小禮堂(原台南武德殿)
忠義國小禮堂(原台南武德殿)
藍田書院
藍田書院
新屋范姜祖堂
新屋范姜祖堂
中港慈裕宮
中港慈裕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