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建築
台灣建築史
依地點分類
台北市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建築
台灣建築史
依建築樣式分類
陵墓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建築
台灣建築史
不分類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科會數位典藏應用服務分項計畫-數位加值資源整合平台
公開徵選計畫
臺灣建築史
林秀俊墓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清初開拓台北之先賢的大墓
建築樣式:陵墓
臺北盆地是由清初少數漳泉及粵人入墾所開發起來的,其中林秀俊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一位開拓先驅。林秀俊,號「成祖」,生於康熙三十八年(西元一六九九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享年七十二歲。福建漳州人,弱冠離鄉來臺開墾,五十歲以後自號「林成祖」,致力擺接堡及大加蚋堡一帶的墾拓與開圳,其開墾範圍包括今板橋、土城、永和、中和及內湖一帶。 墓的形制採用傳統閩南式,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雕墓碑,左右肩石夾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呈環抱狀,前有寬廣的墓庭,格局開展,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造出來的結果,為臺北盆地內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古墓。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在紀念價值上,林秀俊是早期開拓台北盆地的一位重要先驅,此墓建於兩百多年前,位於林氏祖宅外的自有田園中,頗具紀念價值。 在藝術上,林秀俊墓係依傳統風水理論所建,為台北盆地少數保存完整的清代大墓。 二、時代之遠近: 根據林秀俊墓碑上所記載,其立碑時間為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年),距今已有二百年以上的歷史。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林秀俊,字成祖,福建漳浦人,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來台,於台中大甲租番田以耕種,並鑿大甲圳,引水以溉,歲入穀萬石。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遷居淡北,墾殖擺接(今板橋)、興直(今新莊)二堡,闢大安圳、永豐圳,引水灌溉田地數百甲,對台北盆地的墾拓頗具貢獻,晚年闢地大加臘堡內湖,卒後葬於此。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林秀俊墓的形制採傳統閩南式,二曲手環抱的堂地呈圓弧形,有一拜石;頭曲手所環抱之堂地則為八角形,並高於外階約十五公分。墓龜為半圓形,其後方之墳地壟起呈一小丘,遍植草坪。墓埤由四塊石板拼成,墳墓兜池外右前方有一后上埤石。這種以墓丘為中心,左右肩石夾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呈環抱狀,前面有寬廣墓庭開展者,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造的結果。 五、數量之多寡: 全台閩地區經指定為古蹟之陵墓僅十八處。 六、保存之情況: 此處人跡罕至,故未受到人為破壞與影響。 七、規模之大小: 林秀俊墓約有二曲半規模,半圓形兜池之半徑為九公尺多,總佔地約三百坪。 八、附近之環境: 林秀俊墓位於基隆河整治計畫區,除了新開闢與施工中的道路外,景象一片荒涼,附近並無住家或人車之蹤跡。古墓位於兩計劃道路之交叉口轉角處,座東北向西南,背迎山有公館山,遠山群巒,層層而上,由內湖碧山、尖坑山,環向北士林界上的金面山、嶺頭山、福山等,環向南方的是南港的姆指山,前望基隆河東岸,形勢天成。
日期:
年代:1774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80年11月23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北市
地理位置:台北市內湖區文德段四小段598-1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作者不詳(1774)。[林秀俊墓]。《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f/eb/24.html(2012/07/1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f/eb/24.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台灣 花蓮
數位典藏
林秀俊墓
大加蚋堡
臺灣建築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鹿港興安宮
士林慈諴宮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大溪齋明寺
台北水源地唧筒室
澎湖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