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解說:盧前名驥野,係民國二十年代著名的詞人。原作曲者應尚能則為民國二十年代的聲樂家,作曲曾師承黃自。“縴”是指拉船前進的繩索,而船夫拉船前進的動作即稱為“拉縴”,是一種既危險又辛苦的工作。 原曲為三段曲式(A B A ),前奏二小節,尾聲四小節。全曲伴奏的節奏只以第一小節為基準,每小節一律機械式地反覆,不略事變更地以反映拉縴的動作。歌聲前段(A)計九小節,以降E大調主和弦分解和弦音上行開始,並以音階下行式結束。中段(B)計九小節,轉入降A大調,用變化模進的方式升高四度作為對比。後段(A )計九小節,以前段第一句的前半句原樣再現,後半略有變化。而後相同的曲調原樣從頭到尾反覆一遍。這是一首單調呆板的民謠,未達藝術歌曲的水準。全曲以西洋旋律與和聲為根基,配上極富中國地方色彩的歌詞,顯然不甚合適,但聲樂家經常視為藝術歌曲來演唱,楊兆禎亦將此曲編入《中國藝術名歌曲選 第一集》中。編曲者因未能找到合適的男生四部中文合唱曲,而不得不改編此曲參加全省音樂比賽 。編曲前三小節為拉縴起步的聲音,各部以一小節為單位,並以很慢的速度逐漸進入四分音符= 63,到第二小節第二拍起,速度穩住於四分音符= 63,只可少於63不可更快,且拉縴是極為沉重費力的工作,因此重音需明顯不能點到為止。主旋律由第三部第三小節第二拍後半開始,第一部則為副旋律,第七小節與第十小節副旋律略有變化。第十一小節第四部以低五度回應,主旋律並在第二拍後半移交第一部,以模擬式高四度漸漸爬上中段(第十一至二十小節),第十八小節的第一個音為高潮。第二十小節由第三部接棒唱主旋律,至第二十九小節結束。「唉荷」聲繼之轉換調式(進入d小調)並下降模進至第三十三小節,此曲第一部份結束。第二部分由第三十四小節起,緩慢由弱而強出現,拉長「荷」音有如船行至江中看不見對方,四聲部間互相呼應。主旋律如同前一部份,先由第三部表現,但略有變化,第一、四部的「唉荷」改以對位式呼應。第四十七小節起,轉入G大調,第四十八至四十九小節轉回D大調,第五十至五十一小節再回G大調,第五十二小節接D大調。在第六十小節第三部最後一個音,第三部再接唱主旋律,直到第六十九小節結束。第七十小節起留下「唉荷」呼聲,但節拍起了變化,第七十小節第二拍原本該唱「唉荷」兩音,但第二個音改為休止,而將「荷」半拍改到下一小節的第一個音唱出,這樣打破了「唉荷,唉荷」兩拍的模式,變成了三拍的新模式。第七十三小節起又建立第三個模式,變成五拍子,這是延怠的方法,表示前進的力氣逐漸消失了。第七十八至八十小節,只剩下「荷」一音反覆三小節,三個「荷」一個比一個慢,唱完最後一個休止後時值需拉長。第八十小節後半起,第一部的第一句以A大調高聲、振奮地獨唱,有如號召大夥兒起身繼續努力向前。接著第三部全體以D大調回應,第一、二、四部輔回應。第九十二小節起,第二部接棒唱主旋律,第一、二、四部以同音反覆,略更換和弦,至第九十六小節主旋律最後一個音延長,讓其他各部趕上來,第九十七小節「容」對齊後再延長,以顯示「從容」。然後第一部接棒唱主旋律,至第一O三小節第三部接棒。第一一五小節主旋律停止,「唉荷」聲不停,但仿照第七十至八十小節的延緩、漸慢、漸弱至全曲緩緩消失。(蘇森墉撰寫)這是一首非常有律動性的工作歌。由盧前作詞,應尚能作曲,原曲為三段式的反覆歌(曲調相同,歌詞不同),共有三段歌詞。蘇老師將三段歌詞,按其詞意,分成三部份編曲,像蘇聯的伏爾加船夫曲般的風格。全曲以主旋律加上各種(多種)不同音型的襯詞幫腔,由男生四部唱出,使全曲顯得豪邁有力。第一部份:先以兩個不同的音型但相同的襯詞「唉荷」引唱出三小節之後,主旋律由第三部唱出,其他聲部幫腔(第4—12小節)。第二段主旋律由第一部領唱,其他三部幫腔,並加入節奏更緊密的第三個伴唱音型(第12小節起);第三段主旋律再現第一段的手法,由第三部領唱,伴唱音型則加入第四個音型(第21小節起)。因此第一部份最大的特徵是用了四種伴唱音型幫腔,而第一個音型始終貫穿,使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間唱(第30—37小節),用第一、三的伴唱音型模進轉調,引出第五個音型(第34小節),並將速度轉慢帶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主要設計是二部以模進方法對唱主旋律,另外二部以新的襯腔音型伴唱,對位更形複雜,音型更加擴張,調性轉為d小調,色彩顯得悲憤有力,似乎描繪著「拉縴萬里遠」「不知倦」(第一段第38—51小節)。第二段回原調採用第一部份用過的手法。第三段則用第一段手法,但對位聲部易動。間唱(第70—82小節),四部同節奏演唱並置入休止符,似乎緩和一下前段高亢的情緒。並加入一句由獨唱領唱的主旋律做「假進入」(具有連接句的作用)。而真正的主旋律再齊唱應答而入。第三部份:去掉了前二段的「唉荷」襯詞,改用主旋律之詞,以三部同節奏伴唱呼應主旋律,意謂著大家同心協力「前進,復前進…」。第二段則四部用相同節奏演唱(全曲首度同節奏),好似拉縴人已擺平「駭浪」,從容前行。第三段回到第一段手法,結束本段。尾唱:「唉荷」幫腔聲再現,由密而疏,拉縴人漸行漸遠結束全曲。(本解說由駱正榮老師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