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英傑的球技說起:新球員猶需專門性指導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0005800.xml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本報記者 孫鍵政
主題與關鍵字:
體育新聞
描述:
參加亞洲杯棒球賽選拔的十一個球隊,技術水準很不平均,強的很強,弱的很弱。但實力較差的球隊中,也不乏體型優異可以造就的人才,只是沒有行家指導而已。這些球隊中,技術平均的球隊顯得較規矩,實力較差的球隊則有點兒馬虎,球員在球場似嬉戲一般。十一個球隊數新人,則以東亞高工的左投手高英傑最受看重。昨天就有不少球迷前往觀賞高英傑的投球。他投了七局,三振衛道OB隊十二次,算是很高的紀錄了。高英傑現在只有十七歲,東亞高工的學生,左手投球,有很好的控制力及球速,曲球也甚佳,這些是其特色。以十七歲年齡出道打成人棒球,在棒壇還不多見:他除了打成人棒球外,還有參加世界青年棒球賽的資格。不過,棒球界的專家昨天看了高英傑投球後,也有另一面的看法,最主要的是不可因本身條件好就驕態百生,站在投手區投球雖然威風八面,卻不能有吊兒郎當的習氣,換句話說,高英傑萬萬不可以目前的技術自滿,虛心求教,才能更上層樓。在投球技術方面,高英傑仍有需加強的地方,譬如上身的力量還不夠造成由上而下壓球的氣勢,倘若臂力很強,則投球速度可以加快很多,球速夠了,才能演變出銳利的變化球。高英傑的投球力量,比起去年省運時加強了一些,但進步不快,據棒球專家說,這是正常的發展,因為他所接受的指導有限,如果確有專門而正確的教導,又能虛心受教,則高英傑不難成為我國成人棒壇極有力量的投手。由此一例也可看出我國棒壇的一種現象,一名棒球員所接受的指導只有兩種,一是球隊教練,一是地方棒界的朋友。有時候,因人不同各有指導路數,不知是聽誰講的為宜,腦筋好的球員自己有判斷,可以作適當的選擇。但嚴格而論,這兩種指導範圍有限,球員技藝的進步也相對受限制,今後的棒壇如何突破這種環境,有待研究。我國棒壇專家很多,各行庫都有棒球行家,可是,礙於工作,很少出面指導新球員,棒球界新舊之間,很有將棒球經驗累積起來,這種情形無異是一項損失。專門性的指導是很重要的,每年少棒隊選出來後,棒委會即選派專門性教練給予指導,成效卓著。不過,少年球員與成人不能相提並論,少年球員是剛從基礎上發展,可塑性甚大,球員吸收的能力亦強,才能在短時間改變球路成為速成球員,成人國手都積數年甚至十餘年打球經驗,球技也定型了,要在短時間改變是很不可能的事,這種類型的球員,應該在平時慢慢的改進本身的細節缺點,再加強手臂、雙腿或腰部的力量,相互配合,才能有更進一步的表現,好像譚信民、陳秀雄這兩位我國最傑出的投手,仍前往台中向獅子隊求教,就是很好的例子。一般高中或高職棒球隊,技術還達不上成人水準時,其指導人不能只限於學校的一名教練,應該多方面請一批不同類別的專家給予教導,則高中球隊水準的提倡才能更加快速。
出版者:
聯合報
日期:
1973-02-20
格式:
XML檔
來源:
http://ndap.dils.tku.edu.tw:8080/ndap/querynews2.jsp?id=5800
語言:
中文
關聯: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 http://ndap.dils.tku.edu.tw/
範圍:
Taiwan, ROC
管理權:
聯合報系

授權聯絡窗口

淡江大學 - 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
林信成
(02)2621-5656 # 3106
sclin@mail.tk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海軍土銀兩棒隊出師 今分與早慶客軍對...
南區少棒隊成軍:分正副兩隊 今報到集...
青棒四強邀請賽 今在北市燃戰火:首日...
中小學特殊優良教師 教育廳核定四十五...
要勤耕耘才有收穫
體壇掀起棒球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