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題名:茶

染料名稱:茶

學名:Camelliasinensis(L.)Ktzel

別名:茗、茶樹、小葉種茶、山茶

主要題名:茶染料名稱:茶學名:Camelliasinensis(L.)Ktzel別名:茗、茶樹、小葉種茶、山茶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298-0001
主題與關鍵字:
屬名:山茶科山茶屬
描述: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飲料用、藥用、亦具有觀賞價值
染料使用部位:枝葉
植物生態:茶為多年生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從一、二尺至十尺,多分枝。葉互生,為橢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革質,鋸齒緣,主脈清晰,葉長約4-6公分,寬約2-4公分。花白色,腋生,花後結實,蒴果扁圓,初為綠色,熟時為黑褐色。
相關歷史記載:茶為國人最重要的傳統飲料,飲茶之習,由來已久,北魏《齊民要術》即引《爾雅》之言曰:「檟、苦茶,郭樸注云: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茜,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茶。」明代《本草綱目》對茶的敘述非常深入,李時珍博引前人之言曰「頌曰:今閩、浙、蜀、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通謂之茶,春中始生嫩葉,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飲,與古所食,殊不同也。陸羽茶經云:茶者南方嘉木,自一尺二尺至數十尺……木如瓜蘆,葉如?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藝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陽岸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者上,舒者認,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於爛石之間,長四、五寸,若蕨之始抽,凌露采之。茶之芽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於枝顛采之,采得蒸焙封乾,有千類萬狀也……。」台灣早期志書對茶的描述皆簡略,《諸羅縣志》曰「茶經:茶者南方嘉木,北路無種者,水沙連山中有一種,味別能消暑瘴,武彝、松蘿諸品皆至自內地。」另《台灣通史》曰:「包種茶,葉細味清,出口甚多。烏龍茶,葉大味濃,出口甚多。」趙豐先生在《紡織與礦治志》一書的古代染料植物中列有茶葉項目。目前日本與逸國傳統染織工藝品中也都仍有使用茶葉染色的情形。茶葉目前在國內栽培甚多,材料來源不虞匱乏。
註腳:十年前,一位和我學編織的服裝設計師從泰國清邁進了一些手織布回來,準備製作時裝,就邀我們去她的站裡所賞,我看上了其中兩塊染成咖啡色的棉布,問她那是用什麼染料染成的?她說的我眼力
範圍:
本地分佈:全台山區或丘陵地多所栽培 台北縣市,宜蘭縣,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原生於中國及日本,目前多分布在亞洲東南部熱帶與亞熱帶間
管理權: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