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題名:梅

染料名稱:梅

學名:Prunusmumesieb.Sieb.etZucc

別名:梅仔、梅花、白梅、青梅、春梅

主要題名:梅染料名稱:梅學名:Prunusmumesieb.Sieb.etZucc別名:梅仔、梅花、白梅、青梅、春梅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276-0001
主題與關鍵字:
屬名:薔薇科櫻屬
描述: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盆景、庭園樹、根與花果可入藥、果並可生食及製梅乾、蜜餞、釀酒、釀醋等。
染料使用部位:幹皮、幹材
植物生態:梅為落葉性小喬木,枝幹灰褐色,彎曲而多分枝,老幹幹皮多開裂而具刺,小枝光滑,幼枝呈綠色。葉互生,葉柄具腺體,葉片卵形、倒卵形或廣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細銳鋸齒緣。冬季開花,單生或簇生,多為白色,也有紅色、粉紅色者,花瓣有單瓣與重瓣,闊倒卵形,清香。核果球形,果頂尖,徑2-3公分,有淺溝,外被絨毛,初為綠色,熟轉橙黃,內藏果核一粒。
相關歷史記載:晉代陸機在《詩義疏》中說「梅杏類也,樹木葉皆如杏而黑耳,實赤於杏而醋,亦生噉也,煮而曝乾為置羹臛虀中,又可以含以香口,亦蜜藏而食。」上述表明遠在晉代之時,梅果不但已製作成醋,用於羹湯之中,同時還曬成梅乾,也做成蜜餞食用。梁《西京雜記》上載有:「候梅、朱梅、同心梅、紫帶梅、燕脂梅、麗枝梅。」等等,說明當時的梅已有多種不同的品種。清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記載「梅有鶴頂梅、消梅、冠城梅,皆實大,五月熟。時梅有六月熟者,早梅四月熟,冬梅花白實小,有玉蝶梅、綠萼梅。紅梅再接即重臺,春分前秋分後接,用桃杏體及本體,紅梅白葉,一花三子,曰品字梅,紫便疏條。蠟梅別一種,其磬口者佳,芒種時種其子。」看來他對梅的品種瞭解更多,觀察更為仔細。
註腳:前年作者帶著五位台南藝術學院的學生在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地利、雙龍部落一帶做染料植物的田野調查,每次上山都往在雙龍部落的民宿中。有一回,我們請民宿老闆為我們準備一些梅樹和李樹的幹材當染料,不料老闆卻將兩種材料混在一起,兩種樹幹幹乍看之下實在非常相像,一時之間難倒了所有同學。後來作者憑著三十年前孩童時生活經驗,分析兩種樹的外形特徵,就將兩堆材料分得清清楚楚。我說:李幹較直而梅幹多彎曲;李幹分枝少而梅幹分枝多;李幹上幾無小刺,而梅幹上長有小刺;李幹一般較光滑,而老梅幹皮多會開裂。坐在一旁的布農族老闆頻頻點頭,說我的觀察比布農族還布農族。其實我知道:我憑藉的是小時候採梅採李的印象回憶,這種對外在特徵的理解並不一定能保證判斷正確,如果要進一步研究,就應該多具備一些專業知識才行。梅樹幹材的染法如下:1.將梅樹幹以鉋刀鉋成薄片或以柴刀削成細片後,加入適量清水,於不鏽鋼鍋中煎煮萃取色素,萃取時間為水沸半小時以上,共萃取三至四回。2.萃取後的染液經細網過濾後,調和在一起作染浴。3.被染物先浸透清水,擰乾、打鬆後投入染浴中升溫染色,升溫的速度不宜過快,煮染的時間約為染液煮沸後半小時。4.取出被染物,擰乾後進行媒染半小時。5.經媒染後的被染物再入原染浴中染色半小時。6.煮染之後,被染物取出水洗、晾乾而成。7.以梅幹染色,在絲布與棉布的呈色上,除了銅、鐵媒染的差異明顯外,其餘皆頗相似。無媒染和鋁、錫、石灰媒染皆呈橙黃調的檜皮色,銅媒染絲呈濃度較高的咖啡色,銅媒染棉呈略帶中灰的咖啡色,鐵媒染絲呈淺灰調重的淺灰褐色,鐵媒染棉呈深灰調重的深灰褐色。
範圍:
本地分佈:台灣全境皆有栽培尤以中央山脈中段西側,海拔300~1000公尺的山區坡地為多。 南投縣,台中縣市,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原產於中國,台灣’日本、韓國等溫帶地區
管理權: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