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題名:白匏子

染料名稱:白匏子枝葉

學名:Mallotuspaniculatus(Lam.)Muell-Arg.

別名:白葉子、白背樹、穗花山桐、白背葉

主要題名:白匏子染料名稱:白匏子枝葉學名:Mallotuspaniculatus(Lam.)Muell-Arg.別名:白葉子、白背樹、穗花山桐、白背葉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267-0001
主題與關鍵字:
屬名:大戟科野桐屬
描述: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根、幹皮、葉皆可入藥
染料使用部位:枝葉
植物生態:白匏子為半落葉性之中型喬木,多生長於乾燥的向陽坡,或成片長於伐採跡地或崩塌地。幼嫩枝葉被黃褐色星狀毛,葉互生,具長柄,柄長約10-15公分,葉片卵形、三角形或荾形,長約10-20公分,先端尖,全緣或二淺裂或僅一側淺裂,葉背密生白色或黃褐色短絨毛,葉片下垂,易翻轉與擺動。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被黃褐色茸毛,花期約為9-11月。蒴果為扁球狀三稜形,內有種子三粒,外被黃褐色絨毛及粗刺。
相關歷史記載:白匏子是台灣一千公尺以下的闊葉林中族群非常龐大的常見植物,尤其是廢耕的山地與經伐休過的跡地及崩塌地,更常成片的生長。由於它的木質鬆軟,不耐久用,所以向來都任其自生自滅而未加以利用。它的根和葉可入藥,《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4》記載「根有清熱、利濕、消瘀、舒肝、收斂之效。……葉有清熱、利濕、收斂、止血、解毒、止痛之效。……」該書同時還列有十多種方劑。過去,我們並未發現有關白匏子用於染色的先例,但由於同為野桐屬的野桐和粗糠柴皆為良好染材,所以我們推斷為數眾多的白匏子可能也具有很多相同的色素成份,乃進行染色試驗,沒想到第一回試染,就染出了一系列的褐色,而且色素的濃度也很不錯。
註腳:新店住家附近的山區到處都可以見葉背呈銀白色的白匏字,有一天,一位農家出身的朋友到家裡來作客,當他看過我們的數十種染色試片後,就急著問我說:還有什麼材料可以染色,我說要試的還多著呢!然後就將我的計畫表拿給他看,他看完之後,就指著窗外問我說:路邊那種葉背白的白匏子試過了嗎?我回說沒有,他說這是附近山區最常見的樹種,為何不試試看呢?我說:假如要樣樣嘗試的話,再過二十年也做不完。朋友走了之後,我拿植物參考書來查對,這才發現白匏子屬大戟科野桐屬植物,過去我們從日本書中得知野桐是很好的染色植物,所以才想到:若同科同屬的白匏子也可以染色,那麼它的族群豈不比野桐多得多?後來經過試染,果然也具有不錯的染色效果。白匏子的染色方法如下:1.採集生鮮的枝葉,並以菜刀將它切成細段,加入適量清水,於不鏽鋼鍋中煎煮萃取色素,萃取時間為水沸後半小時,共萃取兩回。2.萃取後的染液經細網過濾後,調和在一起作染浴。3.被染物先浸透清水,擰乾、打鬆後投入染浴中升溫染色,升溫的速度不宜過快,煮染的時間約為染液煮沸後半小時。4.取出被染物,擰乾後進行媒染半小時。5.經媒染後的被染物再入原染浴中染色半小時。6.煮染之後,被染物取出水洗、晾乾而成。7.注意事項:染布浸在白匏子染液中皆呈偏黃的色調,取出後與空氣接觸就會逐漸變紅味,這顯示其色素會因氧化而產生色相的變化。8.白匏子枝葉的染色在絲布與棉布的呈色相當類似,只是絲布的彩度略高於棉布而已。其無媒染和鋁、錫、石灰媒染皆呈明度較高的黃褐色,其中以石灰的媒染稍濃些,銅媒染呈較深的茶褐色,絲的鐵媒染呈較深的灰褐色,棉的鐵媒染呈更深的黑褐色。
範圍:
本地分佈:全台平野山麓至一千公尺間的闊葉林中極常見 台北縣市,宜蘭縣,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中國華南、菲律賓、馬來群島、澳洲、台灣、緬甸、海南島、印度
管理權: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