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題名:薯榔

染料名稱:薯榔

學名:DioscoreamatsudaiHayata

別名:藷榔、薯峎、赭魁、儲糧、餘糧、

主要題名:薯榔染料名稱:薯榔學名:DioscoreamatsudaiHayata別名:藷榔、薯峎、赭魁、儲糧、餘糧、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218-0001
主題與關鍵字:
屬名:薯蕷科薯蕷屬
描述: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染色、藥用
染料使用部位:塊莖
植物生態:薯榔為多年生宿根性纏繞藤本植物,全株光滑無毛,莖桿圓柱形,其質甚堅韌,基部長有堅硬的棘刺,上部多分枝,蔓延甚長,常攀附在喬木或灌木叢中。葉互生或對生,革質,長橢圓形至長披針形,基部新形或鈍形,全綠,正面綠色,背面粉綠,皆光滑,葉長4至10公分,寬2至5公分。花單性,數多形小,雄花序圓錐狀,雌花序穗狀,腋生,蒴果三翅狀,徑約2.5至3公分,種子扁平而藏在翅內,春夏開花,夏秋結果。塊莖肥大,長者數節,多鬚根,表面粗糙且常有疣狀突起,其肉質呈棕紅或紫紅。多年生塊莖基部長裸出地面,量多者可挖出二、三十斤以上,為優良的紅褐色染料。
相關歷史記載:薯榔生長在氣候溫熱的南方,自古即為南方重要的染料,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赭魁今南中極多,膚黑飢赤,似何首鳥,切破中有赤理,如檳榔,有汁赤如赭,彼人以染皮至靴,閩人謂之餘糧」。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其根如魁,有汁如赭,故名。」清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說「此物名儲糧,藤似山藥,結實如小瓜,以之染葛作汗衫,則不近膚而爽。」上述之赭魁、餘糧、儲糧皆為薯榔別名。而台灣早期文獻也多所記載:清康熙時所撰《台灣縣志‧卷一》「貨之屬」項下有「薯榔皮,實如芋大,皮黑肉紅,用以染布,利水堅緻。」、《台灣府葛瑪蘭廳志‧物產》「貨幣之屬」項下又有「薯榔,皮黑裡紅,染皂用之。」同書「卷二十三風俗志‧衣服」項下又有「…….沿海漁戶以薯榔染衣,其色為赭,渝水不垢。」方年重修的志書記載更多,如民國六十年修的《台灣省通志‧經濟志農業篇》即有「薯榔,屬薯蕷科,多年生,具有地下塊莖之草本植物。本省最遲在清代即有栽培。薯榔有二種,一為薯榔,在省內山野間自生,未聞有人栽培;一為廣東薯榔,原產於粵桂北部及越南一帶。兩者皆為含有單寧的染料作物'其塊莖之單寧含量,前者較少僅百分之4.2至4.8,而後者則較多,可達百分之3至10.6。廣東薯榔之栽培皆用塊莖繁殖,三、四月間為種植適期,塊莖以稍粗大約在100至150公分(克)重者較好,種植之距離以90X60至90者為宜,每公頃約一萬兩千至一萬八千株。……植後滿四年後每公頃收量可達六萬至七萬公斤。薯榔塊莖含有單寧,常用作魚網、網繩、帆布及一般織物之染料。又國內及省內夏布用絹布之漆料皆用此製成。」另外,《台北縣志‧卷十八農業志》、《台中縣志》中也有類似的內容。薯榔含有豐富的單寧酸與膠質,染後的顏色多呈赭紅色與漆黑色,過去閩粵生產的香雲紗(又稱莨紗)與拷綢(又稱莨綢或黑膠綢)即是以薯榔汁液塗染,再以含鐵質的烏泥媒染處理單面,使絲綢品呈現一面赭紅、一面漆黑的高級夏季絲織品。五、六十年前,台灣較富裕的家庭中,男女主人多少都會有幾件「黑綢」衣服,作為過年過節或訪親戚的禮服,「黑綢」即為上述之香雲紗或黑膠綢。除漢民族大量使用之外'台灣本島各族原住民也多以薯榔染苧麻紗線'染成的紗線多呈紅褐色'然後再和青、黃、黑等色線交織成各式各樣的服飾,傳統原住民服飾色彩的華麗斑爛,多與薯榔染色後色質的優美息息相關。少數原住民部落中的織布能手,至今仍然還使用薯榔在染色。過去薯榔除了用來染衣服及紗線外,也大量地用來染棉麻編製的魚網,這主要是因薯榔富含單寧酸及膠質,染色之後能加強纖維韌性,並防止海水腐蝕魚網纖維之故。另外,先民也以薯榔鞣製皮革,據說也曾有不小的產量
註腳:薯榔的染色可以分為生染法及煮染法兩種,生染法為傳統染法,昔日染香雲紗、染魚網染原住民紗線,皆以生染法為主。它的染色過程大約如下:1.將薯榔塊莖洗淨,然後用菜刀切成薄片狀或以刨絲板刨成條絲狀。2.將切刨過的薯榔絲片放進木臼或石臼中,然後以木杵搗碎成泥,如無杵臼,也可以使用榨汁機榨出汁液。3.若欲染棉麻紗線或魚網時,可將被染物放進臼中,然後以木杵輕輕敲擊,使染汁滲入纖維之中。若被染物為布塊時,則先將搗碎的薯榔泥用紗布絞出汁液,再將布塊平攤而塗上汁液,塗後曬乾,乾後再塗,塗刷的次數愈多,則所染的顏色愈深。若薯榔汁液量多,亦可將布片放入浸染。4.如果喜愛上述所染的黃棕色的話,只要將被染物確實日晒一段時間,然後再行水洗,洗後晾乾而成。如果想染得深濃的暗紅,也可以將被染物進行石灰或銅媒染。若是想得到如香雲紗般的黑色時,則必須將被染物反覆浸染薯榔汁液,並進行過烏處理。5.過烏是用含有鐵鹽的烏泥漿塗佈在織物表面,使得泥中的鐵鹽與單寧酸產生媒染變化,從而將被染物染成漆黑色。6.洗去布上泥漿,然後將布塊晾乾而成。若要染得更深濃的顏色,可以重複浸染┤杜染與過烏流程。榔富含膠質,故生染後染布皆得硬挺。
範圍:
本地分佈:台灣全境低海拔山區、山麓、荒野或疏林內。台北縣市,宜蘭縣,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中國南方、越南、馬來半島、東印度群島、琉球等地。
管理權: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