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題名:九芎

染料名稱:九芎枝葉

學名:LagerstroemiasubcostataKoehne

別名:拘那花、苞飯花、九荊、南紫薇、猿滑

主要題名:九芎染料名稱:九芎枝葉學名:LagerstroemiasubcostataKoehne別名:拘那花、苞飯花、九荊、南紫薇、猿滑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112-0001
主題與關鍵字:
屬名:千屈菜科紫薇屬
描述: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建築、枕木、農具、柴薪、染料、行道樹、庭園樹
染料使用部位:枝葉、樹皮
植物生態:九芎為落葉性之喬木,樹幹外皮具剝落性,故枝幹皆光滑,嫩枝、葉、花序皆有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具短柄,葉片呈橢圓形或卵形,覺端尖銳,基部鈍或圓,全緣,葉長約3-9公分,寬約2-4公分。花序為圓錐花序,頂生,花密生,淡黃色,花瓣5-6枚,呈縐縮狀。蒴果長橢圓形,熟時為褐色,種子小而具狹翼。
相關歷史記載:九芎樹最明顯的特徵就在於它光滑的樹皮,日本人稱九芎「猿滑」,意思是連猿猴也會從樹上滑跌下來,九芎又名九荊,、拘那花、苞飯花,清代《植物名實圖考》記有「拘那花,山中小兒取其花苞食之,味淡微苦,有清香,故名苞飯花。」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的《台灣府志》記有「九芎,燒柴之最者,村落草屋用為豎柱。」在《台灣府葛瑪蘭廳志.物產》則記「炭:內山掘窯,砍木燒之,以石楠、九荊木為佳,他木次之。」這說明了台灣早期使用九芎主要是為燒柴、燒炭及構屋立柱之用。
註腳:早期文獻中雖未曾見過以九芎染色的記載,但我們有兩次田野調查的經驗卻值一提,其一為:我們新店家對面的山頭上,有位鐘先生,他說他小時候見過一位來山區教導農民植物染色的日本人,聽說是研究植物染色的專家,從他口中得知一些材料及染法,但因為當時自已年紀還小,所以並無法牢記所有材料,不過,以「九芎染黑」卻是永遠不會忘的,不但當時見大人染過,後來自已也曾試過,覺得效果很不錯。其二為:我們前年在信義鄉雙龍部落認識一位布農族的織布能手,她告訴我們幾種常用的傳統染料植物,其中用以染黑的材料即是九芎,她們用杵臼將九芎生葉出汁液,然後將苧麻線放入木臼中輕輕搥打染色,染好之後再將麻線送到名叫「黑黑山」的山澗
範圍:
本地分佈:台灣產於平地以至海拔1400公尺之山區 台北縣市,宜蘭縣,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中國、日本、珫球、台灣
管理權: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