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題名:木麻黃

染料名稱:木麻黃細枝

學名:CasuarinaequisetitoliaForst

別名:木賊葉木麻黃

主要題名:木麻黃染料名稱:木麻黃細枝學名:CasuarinaequisetitoliaForst別名:木賊葉木麻黃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161-0001
主題與關鍵字:
屬名:木麻黃科木麻黃屬
描述: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綠籬、行道樹、防風林
染料使用部位:細枝、樹皮
植物生態:木麻黃為常綠性喬木,樹高10至20公尺,樹冠為長圓錐形,性喜陽光溫熱,耐鹹耐旱又抗風。枝幹灰褐色,有不規則之縱向細裂,樹皮剝落時為長片條狀。小枝細長,多節。葉退化而呈鞘狀齒裂,輪生於小枝上。單性花,雌雄同株,雌花紅色,著生側枝;雄花黃色,長在小枝先端。果為複合果,呈毬果狀,橢圓形,長約1.5至2公分,深褐色。
相關歷史記載:木麻黃為外來植物,在我們古代的文獻中未曾見到對它的生態描述,更沒有發現任何書籍曾寫到用它染色的記錄,只有在近代出版的書籍中才能見到關於木麻黃的生態說明。《台灣樹木誌》中載有「產澳洲及東印度一帶,僅木麻黃屬一屬有六十餘種。多生於海岸沙地,可防風沙,材質堅硬,為良好之薪炭材。台灣引進約達二十種,目前僅存有約四~五種之純種成熟植株,及部分天然雜交之中間型。」在用途上則記有「防風沙、薪炭、單寧」。最近,我們遇到任職於紡研中心的鄧麗喜小姐,她告訴我,她曾在三十多年前幫母親採割木麻黃樹皮作為染色材料的經驗,據說當時嘉義鹿草鄉及鄰近沿海一帶人們的生活都較艱困,使用木麻黃染色為當地普遍現象,雖然距今不算太久,不過卻也是台灣本土植物染色的一項寶貴經驗。洪丁興先生所著的《台南縣鄉土植物》一書中,在木麻黃的「習性」項記有「生長在沙岸之常綠喬木,為陽性樹種,喜日光、沙地或沙質壤土,抗風、耐鹹又耐旱。」在「利用」項又記有「日據時代就引進作海岸防風林,行道樹及耕地防風林;木麻黃柴、木麻黃鬚(纖細小枝條)為薪材。」過去木麻黃的栽植以海岸防風林為主,但是近年卻積極發展矮小品種,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以它密植而成的綠籬。
註腳:我們之所以會用木麻黃來染色,主要是因筆者二十多年前曾在金門服役,當時整個金門島上已種滿了木麻黃,每到寒冬夜晚,一陣陣北風吹在木麻黃的長鬚上,產生了尖銳而淒厲的「咻一咻一」長鳴,尤其在寒流來襲,夜雨紛紛的午夜衛兵輪值時,聽那悽涼的悲鳴簡直可以鬼哭神嚎來形容,為了去除夜間可怕聯想,白天裡我常仔細觀察木麻黃的長相,希望藉著理性的形象辦別,以免夜間站崗時產生可怕的幻象。我發現木麻黃幹上常會流出深褐色的汁液,那汁液雖經雨水沖刷,卻仍然明顯地流散在枝幹上。二十多年之後,當我們想到植物色素,自然就回憶起木麻黃的褐色汁液,我直覺地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染料,所以就將它列為研究的對象。木麻黃的染色如下:1.採集生鮮的細枝,並以菜刀將它切成細段,加入適量清水,於不鏽鋼鍋中煎煮萃取色素,萃取時間為水沸後半小時,共萃取兩回。2.萃取後的染液經細網過濾後,調和在一起作染浴。3.被染物先浸透清水,擰乾、打鬆後投入染浴中升溫染色,升溫的速度不宜過快,煮染的時間約為染液煮沸後半小時。4.取出被染物,擰乾後進行媒染半小時。5.經媒染後的被染物再入原染浴中染色半小時。6.煮染之後,被染物不要存放在染鍋中待冷,直接取出水洗、晾乾而成。7.木麻黃枝葉的染色,在絲布與棉布上皆呈黃褐色調,只是棉布的彩度比絲布更低些。無媒染和鋁、錫、石灰媒染皆呈中明度的黃褐色,其中以石灰媒染的顏色稍濃些,銅媒染呈深黃褐色,鐵媒染呈帶暖味的深灰色。
範圍:
本地分佈:台灣全島海岸、沿海地區極普遍,部份城市之行道樹、公園樹亦栽培之。 台北縣市,宜蘭縣,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原產於澳洲、南洋群島
管理權: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