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題名:檳榔

染料名稱:檳榔果

學名:ArecacatechuLinn.

別名:菁仔、檳榔子

主要題名:檳榔染料名稱:檳榔果學名:ArecacatechuLinn.別名:菁仔、檳榔子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167-0001
主題與關鍵字:
屬名:棕櫚科檳榔屬
描述: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嚼食、檳榔子可當染料、行道樹或景觀樹、藥用
染料使用部位:檳榔果
植物生態:檳榔為常綠性喬木,單幹通直不分枝,高可達30公尺,灰褐色,葉柄脫落後在幹上留不明顯環紋。葉叢生於幹端,羽狀複葉,葉柄截面呈三稜葉鞘包成圓筒狀,小葉細長而呈披針形,光滑無毛,長約30至60公分。花單性,雌雄同株,肉穗花序,著生在葉叢下的環節上,總花梗粗而短,小花梗較細長,花序上部生雄花,下部生雌花;雄花形小,具六枚雄蕊;雌花較大,長一公分多,內具三花柱,花色明黃,散發著濃郁的芳香,果實為堅果,橢圓形,長約4至5公分,基部有宿存花萼,初為綠色,熟時轉至黃橙,中年開花,春夏尤盛。
相關歷史記載:國人嚼食檳榔及以檳榔入藥由來已久,晉代《南方草木狀》即對檳榔有深刻的描述「檳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調直亭亭,千萬若一,森秀無柯,頂端有葉,葉似甘蕉,條派開破,仰望眇眇,如插叢蕉於竹稍,風至獨動,似舉羽扇之掃天,葉下繫數房,房綴數十實,實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禦衛其實也,味苦澀……,以扶留藤,古賁灰並食,則滑美下氣消穀。出林吧,彼人以為貴,婚族客必進,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一名賓門藥餞。」爾後許多文獻似乎多在轉述其中文句或觀點。而明代《本草綱目》則在品種及其藥效中多所著墨,「……此有三、四種,出交州者形小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味澀,……小而味甘者名山檳榔,大而味澀核亦大者名?檳榔,最小者名納子,雷氏言尖長而有紋者名檳,圓大而矮者榔,榔力大而檳力小……。」其主要治療項目為:「消腹脹,除痰澼,敷瘡生肌肉止痛,破除中氣、下水腫,除一切風,下一切氣,療瘧,禦瘴。」等項。台灣早期志書中也屢有檳榔記載,清道光本《彰化縣志》中說「樹直無枝高三四丈,皮類青銅,節似筠竹,葉皆上豎,臨風旖旎,葉脫一片,內現一苞,數日苞綻即開,花淡黃白,朵朵連珠,香芬襲人,實附花下,形圓而光,宛若棗形,一檖數百粒。秋末採食,至三、四月乃盡,和荖藤葉夾灰食之,能醉人,可袪瘴,五六月以熏乾者繼之。」同治十年本的《淡水廳志》有更詳細的說明,它所補充的主要重點在「向陽曰檳榔,向陰曰大腹」、「粵人俟成熟取子而食,而台人於未熟食其青皮」、「中心水少許……剖視其實,與雞心無異」、「色青者為雄,味厚,黑臍者為雌,味薄」、「蠣房灰用孩兒茶或柑仔蜜染紅,合扶留藤食之……扶留藤一名荖藤……。」《台灣通史‧風俗志》載有「檳榔可癖瘴,故台人多喜食之,親友往來,以此相贈,檳榔子色青如棗,部之為二,和以簍葉石灰,啖之微辛,既而回甘,久則齒黑……。」上述皆說明了台人喜食檳榔由來已久,早已成為禮尚習俗的一部分。檳榔子在我國用以染色不知始於何時?然而日本在鎌倉時代己有使用記錄,《當世染物鑑》、《鄙事記》等書中有「檳榔子染之記載,當時檳榔子主要是和石榴、五倍子等物合用,並以藍靛打底,加上鐵媒染後可得到黑色。
註腳:檳榔是目前台灣最具爭議性的農作,數年來,它的栽種面積己是僅次於稻米而躍居所有農作物的第二位,產值則為所有經濟作物之冠,農民們在丘陵山區盲目地拓展,使這淺根性植物大量盤據陡坡,造成極嚴重的水土保持破壞問題。近年來,台灣災害頻傳,種植檳榔的禍害被國人廣泛地討論,因此,嗜食檳榔的人口己有開始下降的趨勢,同時,也由於大量便宜的東南亞檳榔果的競爭,致使檳榔價格快速暴跌,盛產季節常因生產過?而不敷採收成本,以致經常放棄採收而任其過熟、掉落。這些過熟檳榔皆是良好的染色材料,我們可以不費分文地撿拾利用。其具體染色方法如下:1.撿拾檳榔落果,只要種仁仍未腐朽,大小新舊皆可利用,檳榔果先以杵臼或鐵槌敲破,然後加入適量清水,於不鏽鋼鍋中煎煮萃取色素,每次萃取時?為水沸後半小時以上,可萃取三至四回。2.各回萃取的染液經細網或紗布過濾後,調和在一起作染浴。3.被染物先浸透清水,擰乾、打鬆後投入染浴中升溫染色,煮染的時?約為染液煮沸後半小時。4.取出被染物,擰乾後進行媒染半小時。5.經媒染後的被染物再入原染浴中染色半小時。6.煮染之後,被染物不要存放在染鍋中待冷,直接取出水洗、晾乾。7.注意事項:a.嚼食般大小的檳榔果亦可染色,其色素主要在於核仁之中,所以煎煮前,嫩者必須以刀具切成數瓣,老硬者必須以重物擊碎,才好將色素萃取出來。B.檳榔富含檳榔紅色素(arecared)及兒茶精(catechin),染色時應勤加攪動,以免局部迅速氧化而產生染斑。8.檳榔子染色在棉與絲的色調呈現上大致相似,蠶絲為帶橙味的肌色,棉為灰褐色,銅媒染蠶絲為較濃的紅褐色,棉為帶深灰的暗褐色。鐵媒染蠶絲為灰褐色,而棉為帶紫褐色調的深灰色。
範圍:
本地分佈:台灣全境各地普遍栽植,中南部特多。 南投縣,台中縣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馬來西亞、越南、中國華南、海南島
管理權: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