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題名:茜草

染料名稱:茜草根

學名:RubiaakaneNakai

別名:紅根仔草、紅藤仔草、過山龍、金草、蒨草、染緋草、茹藘、茅蒐

主要題名:茜草染料名稱:茜草根學名:RubiaakaneNakai別名:紅根仔草、紅藤仔草、過山龍、金草、蒨草、染緋草、茹藘、茅蒐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171-0001
主題與關鍵字:
屬名:茜草科茜草屬
描述: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藥用、染色
染料使用部位:根
植物生態:茜草為多生蔓性草0右,肉質,呈圓柱形或粗線形,外表赤黃或赤褐色,內為黃色,根皮中含色素,老根色素尤多。地上之莖部被倒鉤剌,莖節隨處生根。莖為方形,細長蔓生,有縱稜,開花期間多分枝。葉4至5枚輪生,葉柄長約1至4公分,葉片心形或狹卵形,長約3至5公分,基部為心形,先端尖銳,全緣,葉脈4至6條,葉柄與葉片都有細逆剌,尤以凌脈為多。花序為圓錐形聚繖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冠乳黃色,花瓣5裂。果實呈細圓球狀,初為綠色,熟時轉黑,夏秋開花。
相關歷史記載:茜草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紅色染料之一,古文獻中早有記述,《詩經》有「縞衣茹藘,聊可與娛」、「東門之墠茹藘在阪」等句。《漢官儀》記有「染園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史記‧貨殖傳》中亦有「千畝卮茜,其人與千戶侯等」的記載,可見當時栽植茜草可享有厚利,茜草染紅在周朝以前即受到相當的重視。《本草綱目》云:「陶隱居本草言:東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則西草為茜,……時珍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廷數尺,方甚中空有勱,外有細刺,數寸一節,每節五葉,葉如烏藥葉而糙澀,面青背綠,七八月開花結實,如小椒大,中有細子。……可以染絳……。」清代《物理小識‧卷之六》中亦有「茜草染紫」、「茜紅以烏梅湯,退紅以石灰水,退後茜不失銖兩。」等句,《植物名實圖考》一書對茜草也有許多解說。台早期志書中也屢有記載,像康熙五十六年本《諸羅縣志》記曰「茜草染絳之草,一名茅蒐……,土番多用此以染獸毛,兼以染藤;然秘而不傳,莫知所生之處漢人鮮有識者。」《重修?山縣志‧卷十一》中附錄《瀛壖百?》:「番婦自織布,以狗毛、苧麻為線,染以茜草,錯雜成文,朱殷奪目,名達戈紋。達戈紋番以被體。漢以為衣包,頗堅緻。」其後各地志書中屢見轉摘本文,如《淡水廳志》、《嘉義縣志》、《台灣府葛瑪蘭廳志》、《台灣通史》等內容,都與前文相當一致。六十多年前,杜燕孫氏在《國產植物染料染色法》一書中,對茜草的染色有詳細的解說,對色素成分也有說明「茜草根中之色素為茜素、茜紫素、贗茜紫素三種,茜素為主要者。此物含於根中成配醣體,若用硝酸沸煮之,則在根內發酵,而成素。茜素之體,存在於新鮮之茜草根中,微溶於冷水,易溶熱水、酒精及醚中,溶於鹹性液內呈血紅色…。」
註腳:茜草可以概分為東洋茜及西洋茜兩類,東洋茜又因產地不同,而有印度茜、中國茜、日本茜等名稱。就染紅的的效果來說,西洋茜和印度茜皆遠優於中國茜。中國、台灣及日本等所產的東洋茜,染色時其紅色素較薄而橙色味較強,不若西洋茜與印度茜的鮮紅。茜草染色時可用新採集的生鮮茜根,也可以使用中藥店所購買的乾茜根。其染色方法如下:1.將茜根用水洗淨,放在桶中以清水浸泡一夜,使茜中的黃色素溶解在清水中。2.次日將浸泡的黃色水倒除,再將茜根以清水清洗一回,然後再加入適量清水,並加入0.1%之醋酸,於不?鋼鍋中煎煮萃取色素,萃取時間為水沸後半小時,可萃取五至六回。3.萃取後的染液經細綱過濾後,調和在一起作染浴,並加入適量的碳鉀,將染調成中性浴。4.被染物先浸透清水,擰乾、打鬆後投入染浴中升溫染色,煮染的時間約為染液沸後半小時。5.取出被染物,擰乾後進行媒染半小時。6.經媒染後的被染物可存在染鍋中待冷,然後取出水洗、晾乾而成。8.注意事項:a.茜根經煎煮兩三回後,再以石臼搗碎,以便於色素萃取。石灰、草木灰等諴性媒適合做後媒染。9.茜根之染色,在蠶絲與棉布的呈色上會有一差異,一般來說,棉、麻的呈色較偏紅,而蠶絲則稍偏橙。。就蠶絲來說,無媒染與灰媒染、錫媒染皆呈橙色,其中以錫媒染顯現的彩度最高。媒染呈帶橙味的紅色,銅媒染呈檜皮色,鐵媒染呈帶灰味的茶褐色。就棉布來說,無媒染與灰媒染呈帶粉紅味的肌色,鋁媒染呈鮮紅色,錫媒染呈橙紅色,銅媒染呈黃褐色,鐵媒染呈紫味的灰褐色。
範圍:
本地分佈:台灣全境低海拔之山野或闊葉林中 台北縣市,宜蘭縣,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廣布於亞洲暖帶,中國、韓國、日本、印度皆產之。
管理權: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