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夔紋

品名:夔紋鐘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登錄號:84-00554
資料類型:
型式:實體物件
主題與關鍵字:
銅器
描述:
此鐘為甬鐘,器身兩側從舞部至鉦部各有一道扉棱,兩面各有十八個枚,共三十六個枚,有斡的一面有紋,所以為正面懸掛,另一面則素面無紋。器身紋飾,篆部及鉦部皆飾竊曲紋,鼓部飾蟠螭紋,舞部則飾雷紋。器身有小孔。(此些小孔「蝕孔」、「蛀孔」…應為鑄器時所產生的氣泡孔,因時日一久而產生與外露) 中國青銅鐘的出現可早至商晚期,其用途極為廣泛。一般主要是用作為宗廟祭祀與宗族宴享時的樂器,亦用於軍中,或如同一般容器類禮器,於其上鑄銘專以記功蹟。在禮樂制度中,編鐘的數量與懸掛方式依貴族階級而各異,有定名位的作用;古代天子樂器四面懸掛,猶如四面有牆,謂「宮懸」;諸侯去其南面而作三面懸掛,稱「軒懸」或「曲懸」;大夫則作左右兩面懸掛,稱「判懸」;士僅作東面或階間懸掛,稱「特懸」。 由於西周時代的鐘多是成套的,且構成一定的音階,所以據其編次相連之意,或稱為編鐘。鐘的一般形制為鐘體作兩側尖銳的扁體,橫截面近於葉形或稱合瓦形,口沿中間內凹,呈弧狀(鎛例外),中國青銅鐘無鐘舌,是用木棰敲擊或木柱撞擊發音部位來發聲。鐘的形式有「鐘」、「鎛」之分。鐘又可分為「甬鐘」及「鈕鐘」二型,是以其懸掛部位有甬、鈕之異來區分。鎛的形制與鐘相近,但不像鐘口呈弧狀,而是作平口,鈕部多附有蟠曲堆垛的獸形紋飾,鎛一般為特懸,即單懸,且體形大於鐘;鎛亦有編鎛,即成組出土,大小相次,和編鐘相似可以編懸演奏。(青銅鐘各部位名稱示意圖) 西周青銅編鐘,由早期的一套三件發展至晚期已增加為八件,到戰國時期,一般已超過九件。在目前出土的編鐘中,規模最大的為戰國時期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六十四件三層懸掛編鐘。曾侯乙墓編鐘經測音,知其跨五個八度之多,在中心音域部分約占三個八度的範圍中,十二個半音齊備,符合傳統音樂術語中的「十二音律」,經試奏,其俱備旋宮轉調的能力,因此能演奏採用和聲、複調以及轉調手法的樂曲,此編鐘的出土可知古代中國音樂水準之高,再加上此套編鐘鑄造精美,真可謂為一座有聲的藝術佳作。 參考資料:朱鳳翰,《古代中國青銅器》。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中國考古文物之美(五)–戰國地下樂宮‧湖北隨縣曾侯乙墓》。
功能:樂器
技法:塊範法
器形:鐘
紋飾:雷紋、重環乳丁紋、竊曲紋、蟠螭紋
出版者:
日期:
時代:
格式:
尺寸 (CM):高53.5
管理權:
所屬計畫名稱(中英文):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tifacts Digital Collection Project

授權聯絡窗口

1.一般非營利或一次性使用之圖像授權:非營利使用或其他商業打樣等一次性使用
(聯繫窗口:典藏組謝小姐 02-23610270-409)
2.商業授權:不使用史博館品牌,取得圖像後量產,以取得授權金合約方式進行
(聯繫窗口:典藏組郭先生02-23610270-406)
3.商業授權:創新品牌合作方式,使用史博館品牌授權,衍生商品開發模式
(聯繫窗口:研究組辛小姐02-23610270-207)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春秋 兩頭蛇紋鐘
春秋 兩頭蛇紋鐘
春秋 子犯編鐘之三
春秋 子犯編鐘之三
戰國 蟠虺紋鐘
戰國 蟠虺紋鐘
宋 鳧首鐎斗
宋 鳧首鐎斗
「李頁」銅印
「李頁」銅印
吉金耀采
吉金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