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日本帶魚

學名:Trichiurus japonicus

台灣俗名:白帶、瘦帶

大陸名:日本帶魚

中文名:日本帶魚學名:Trichiurus japonicus台灣俗名:白帶、瘦帶大陸名:日本帶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448_006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帶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肛門前長為體高的4.7-5.6倍;尾極長,向後漸變細,末端成細長鞭狀。頭窄長,頭背面斜直或略突起,前端尖銳,吻尖長;左右額骨分開。眼中大。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發達銳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2對;下頜倒鉤狀少於尖形齒。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向下彎,而後沿腹緣至尾端。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125-145軟條,肛門前背鰭數40-42;臀鰭完全退化,起始於背鰭第43-45軟條之下方,棘狀化,但通常埋於皮下;胸鰭短,末端可達側線上方;無尾鰭與腹鰭。體銀白色;背鰭及胸鰭淺灰色,具細小黑點;尾端呈黑色。與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極為相似,分辨方法僅有靠下頜之倒鉤狀與尖形齒之比例、體型高低之比例及多種同功異構酶之比例來決定,彼此特徵差異極小而有重疊現象,因此彼此間分類地位爭議仍大。
棲所生態:暖溫水域中底層洄游性魚類,一般棲息於近泥砂泥質水域,水深在60-100公尺間,亦常游至深遠350公尺,甚至更深之水域,產卵時則洄游至淺海水域。喜弱光,有明顯日夜垂直分佈之習性,白天至深水層,黃昏、夜間及清晨則上游至表層。具群游性,性極貪食,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佈:分佈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及台灣等附近海域。台灣地區各地皆產,主要分佈於北部、東北部、西北部及澎湖海域等。
漁業利用: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巾著網及一支釣等。盛漁期在春夏間,也是北部沿岸季節性重要之海釣魚種。肉質佳,但體型較小,以油炸或煎食為宜。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Lee, S. C. et al(1977) Formosan ribbonfishes (Percida: Trichiuridae) Bull. Inst. Zool., Academia Sinica, 16(2):77-84;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日本帶魚
中文種名:日本帶魚
中文種名:白帶魚
中文種名:白帶魚
中文種名:白帶魚
中文種名:白帶魚
中文種名:叉尾深海帶魚
中文種名:叉尾深海帶魚
中文種名:叉尾深海帶魚
中文種名:叉尾深海帶魚
中文種名:白帶魚
中文種名:白帶魚